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G4G] 沙漠联想——中国的自然劣势

沙漠联想——中国的自然劣势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沙漠联想—中国发展的自然劣势

十月二日,朋友一行驾车从巴彦浩特镇出发,向北沿218省道向北向额济纳胡杨林进发。一出巴彦浩特镇,从车的左窗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向右望去,仍然是远到天边的沙漠。看看地图右边是乌兰布和沙漠,左边是腾格里沙漠。我边走,便专注观察沙漠,沙漠也是奇形怪状:刚出来,两边的沙漠都有一个一个相距不足两三米的小沙丘组成,一望无际,小沙丘上可能是水分多的缘故,许多小沙丘上长满沙棘,像一个个坟头,荒凉又苍凉。而沙丘之间反而没有植物,而是沙土。看着沙丘,忽然想起它又像馒头,又像乳房。同样的沙丘随着混乱的思绪不断变换着形象。

再走,沙丘逐渐消失,就是逐步蔓延到天际的平平的黄土地、或者红土地,几乎寸草不生,不见人,难见动物。在稍微能够见到植被的地方,偶尔见到骆驼,疲惫的,闲散的在觅食。在稍微植被能够覆盖沙漠的地方,就能见到人家,居然能够见到羊群!极偶然的能够见到一棵树,被视为神树,树的周围被悬挂红色布条,祈祷幸福。看着羊群在沙漠里吃着半死不活的稀稀疏疏的草,先是吃惊,在植被如此脆弱的地方放牧,怎么没人管?后是感概,放牧的人多么可怜,在几百公里难于见到人的地方生存,又是多么坚强!

看着沙漠,我又在想,沙漠是怎么形成的?当然沙漠形成第一个因素是气候的因素,但人为因素也不能排除。毛时代的开荒,伐木使多少地方沙化;同事聊天谈到,刚改革开放时候,草原上的牧民只从队上把羊私分了,但草原却是国有、集体所有,人们就争着养羊,谁的羊多,谁就能富裕,谁就是劳动模范,所以草原无人保护,人、羊、政策都向草原要食物,草原的沙化势在必然。

我忽然想,如果一直是彻底的私有制,私有产权得到有效地保护,还会有如此的悲剧吗?没有私有制,人便不爱惜土地、草原和各种财物,只管用,不去保护,涵养。人作为万物之灵,受万物的供奉,但如果不爱惜万物,自然同样也会惩罚人类自己。

想着,走着,即便是汽车高速行驶,平均速度150公里每小时,沙漠仍然见不多尽头,忽而戈壁。就是见到一个绿洲,就是一个小镇。每百公里设一个交警检查站,但到了不是检查,而是发放本旗公路地图,并提醒注意交通安全。走完218省道,进入312省道,到了阿拉善右旗,到了苏宏图交警中队,队上的朋友安排了午餐(下午三点)。朋友客气,也是愿意吃素的,电话中通知朋友安排几个素菜就行。但到了桌子上,一看又一想,素菜在这里是多么的奢侈!

我问交警朋友,你家是哪里的?我就是阿拉善右旗的,我们你离家多远?580公里!我吃惊了好一会,他又解释到,我不算远,我们同事也是在本旗工作,离家800多公里。我们每个月休息十天。

不禁想起昨天晚上,我查的阿拉善盟的概况: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3万,盟内就是沙漠:东北的乌兰布和沙漠,西边的腾格里沙漠,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从巴彦浩特镇到额济纳无非是穿过两个沙漠到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端。

我所在的河北省面积不过18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是7千万。想着,联想到新疆、西藏、青海,中国到底是怎样的地大物博?回来后我查资料,忽然发现1935年,胡焕庸就发现了一个现象: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1987年,胡焕庸根据中国内地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中国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小时候,被强烈灌输的是中国地大物博,更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毛泽东语)。但回来仔细一查,我们的人均耕地不及印度,实际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日本,是美国的近十倍!

我生活的石家庄,近三年来简直就是雾霾共和国首都,面积15848平方公里,人口1016.3788万,一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641人!我们哪有那么地大物博!整个就是地小人愁!

怨不得,富人贵人带着他们的财产,孩子、老婆都越过蓝色的太平洋走向彼岸!我们怎么办?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