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G4G] BBC 大家谈中国:推倒“柏林墙”25周年纪念

大家谈中国:推倒"柏林墙"25周年纪念

严文毅中国网友
  • 2014年 11月 10日
分享
柏林墙25周年纪念柏林庆祝纪念仪式上的白色气球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升上天空。

前日,是推倒柏林墙25周年的纪念日,对于在大洋彼岸的我而言,这段历史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知道这是两德统一的关键点,陌生的是其中的原由。

我这两天时间回看了很多历史片段,看了肯尼迪和里根两位美国总统在柏林墙下的演讲,看到了康拉德•舒曼那张经典照片,不由得想起了自由和民主的难能可贵。许知远先生将柏林墙和当年的粤港分界线深圳河做了对比写了一篇文章,让我这个出生在90年代后的青年,慢慢思考起历史。

现在的中国大陆地区,深圳河甚至国界,早已经不是当年深圳河的意义所能代表,但是很多无形的围墙,却是深圳河所不能概括。我们有着一条长长的网络防火墙,这一条围墙,阻碍我们身为人类所具有的获得信息的自由,我们必须像当年的东柏林人,去翻越这座围墙,去了解与我们熟悉的不一样的外界,去了解发生在我们国家却没有记载在历史书上的历史,去了解与我们受到的教育所不一样的思想,去了解,一个自由民主的制度,不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制度。

在我看来,柏林墙的建立,与其说是分隔东西德,不如说是共产主义者为自己建立的一座大型墓碑。肯尼迪总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资本主义固然有不完善的地方,西方民主也固然有缺陷的地方,但是,西方的民主世界,没有发生苏联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所导致的后续事件,没有发生像朝鲜这样金家世袭祸害百姓的事件,也没有发生像中国文化大革命这样人性沦丧的事件。以苏联解体为代表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四分五裂,其实都是历史的必然。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活动上发表讲话,向全世界昭示: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

中国社会,也处在这样一个交错的时期,而民主自由的何去何从,也会让这个国家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方向作用。改革不是要打老虎,改革不是要GDP超过谁,改革是推倒横在中国发展道路上阻碍着我们寻求民主和自由的那一堵柏林墙。

改革需要的不是路线,不是政策,而是一种放下的决心,放下自己所拥有的权利,金钱和荣誉的决心,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的决心和放下自己私欲的决心。让自己,成为历史上,推倒中国的"柏林墙"的第一股力量,这才是改革,这才是一个政治领导人所需要的使命感。

在这个时刻,我希望现任的领导人,不仅仅为了让人民开心而打几只老虎,而是真正的赋予人民民主和自由,让我们也能像香港人,像美国人,像当年的柏林人一样,能够安全的站在街头,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公民抗命"。

最后我想改编一样当年里根总统演讲的一句话赠与现在我们的领导人习近平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如果你想和平,如果你想中国和港澳台繁荣,如果你想要自由,那来到这道门前。习近平先生,打开这道门,推倒这堵墙!"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紀念柏林牆倒塌25週年的活動向全世界昭示:【夢想是可以實現的,沒有什麼可以一成不變】。是的,習近平不也正在發他的【中國夢】、【帝王夢】嗎?遺憾的是:習總發其春秋大夢的同時,對國內人民追求的理想與夢想卻嚴加【管控打壓】,把人民美麗的夢想變成【惡夢一場】。

孟光, Hong Kong

我們也期待這天的到來!

王薔閔, 台灣

何时能推倒长城防火墙???

刘湘大, 中国珠海

"试问谁能未觉醒,听真那自由在奏鸣,激起再难违背的那份良知和应!" "问我心,再用我手,去为选我命途力拼!"

朝着"自由,民主"的梦想的和平演变,是真正的"中国梦"!

不要幻想习大大是戈尔巴乔夫式的伟大人物。

"自由,民主"的实现在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普通百姓和无私帮助我们的外国友人。

让我们推倒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柏林墙",谨记残酷战争的"血染的大地,红色的海"的教训,和平地向"自由,民主"进发!

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

加油香港!加油中国!

加油!我们每一个怀有"自由,民主"梦想的人!

Thomas, US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