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G4G] 外食族必學 8招教你辨別劣質油

外食也可以從一些細節觀察店家是否用了劣質油。(Fotolia)

外食族必學 8招教你辨別劣質油

【大紀元2014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台灣接連發生食用油造假事件,食品安全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挑選油品成為生活中重要的課題。已故台灣著名的腎臟科和毒理學醫生林傑樑曾經提出「一少、三不、三要」守則,少用油、不調和、不氫化、不精製、要多品牌、要小包裝、要多種油。三餐最好還是親自烹煮,不得已外食時,也可以從一些細節觀察店家是否用了劣質油,以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

餿水油隱藏致癌毒物

劣質油品當中摻有餿水油,其外觀與普通食用油大同小異,常用的檢驗方法也難以鑒別。餿水油是指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提煉出的油,一般而言可能具有三類有毒物質:黃麴毒素、重金屬、氧化膽固醇,食用後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對人體內臟器官造成負擔,甚至隱藏潛在的致癌因素。

林傑樑的遺孀譚敦慈在臉書提出多項日常飲食建言,教民眾吃下毒油該怎麼解毒。

1、黃麴毒素源於細菌、黴菌污染,容易造成肝硬化、肝癌,平時需多食用深綠色蔬菜;
2、重金屬砷、鉛、鎘等的汙染,容易導致肝、腎、神經、皮膚的病變,要解毒可多吃芭樂、蕃茄、奇異果等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3、氧化膽固醇中毒,輕微症狀為腸胃炎,嚴重恐致癌,應多攝取洋蔥、五穀高纖維之食物,並且多喝水、多運動排汗,培養少油少鹽的飲食習慣。

回鍋油對肝臟與消化器官的危害



(fotolia)

除了近日的「餿水油」外,長久以來,一直存在「回鍋油」的問題。「回鍋油」為廢食用油,又稱「萬年油」,顧名思義即是因為油經過長時間反覆油炸使用,油脂會氧化劣變,產生如:反式脂肪、戴奧辛、多氯聯苯和多環芳香烴等等有害的自由基與聚合物,進入體內,會對肝臟與消化器官產生危害。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特別提醒,家庭用油使用二至三次即會倒掉,對健康不會造成影響。不過,小吃攤為節省成本,鍋中的舊油並不會倒掉,只會重複添加新油,此時就容易產生多種有毒物質。外食時要如何判斷店家是否用了劣質油,可從油炸油的顏色及起泡程度作為判斷依據,如果油色深且較為黏稠,而且散發難聞的油耗味、異味,則表示油的品質已經相當差了。

8招辨別劣質油

譚敦慈護理師整理林傑梁醫師手稿,提供8招判斷劣質油的方法,消費者可從日常生活中的看、聞、嘗、聽、問等五個方面來作初步篩選,以減少食用的風險。

1.油炸油顏色深,較混濁。
2.炸物表皮顏色深。
3.油煙多,周邊牆壁卡油。
4.可能有水分,炸東西時常常起油爆。
5.炸鍋浮泡表面積超過1/2。
6.表皮一咬,油就溢出。
7.外皮硬而非脆。
8.放涼後有油耗味,說明品質有問題。**

責任編輯:李曉清

分享到 Facebook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