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共识网配)
最近,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2013年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包括GDP、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虽然细项暂未公布,不过据此仍可以初步分析宏观经济情况。
2013年的GDP增加了4.9375万亿元人民币,达到56.8845万亿元。从总量上看,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如果观察分项数据,则可以发现问题较大。
首先来看GDP的内部结构。在2007年左右,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处于投资占40%,消费和出口各占30%左右的程度。但在2008年以后,宏观经济结构出现重大改变,主要是出口急速下滑,投资飞速增长,消费小幅增长。投资占比从40%拉升到现在的将近30%。内需和外需减弱,产能如何不过剩?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消费微幅增长,出口继续下滑,经济仍然是靠投资拉动。虽然GDP总量一直保持增长,但是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增长是以严重的内部失衡为代价的。虽然2013年强调谨慎使用货币政策,但是以刺激政策为代表的投资驱动模式并没有明显收敛。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度支撑可以改变这种增长模式。因此,投资的增长仍然一路狂飙。
注意,GDP存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一般会从生产角度和之处角度,前者计算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之和,后者计算投资、出口(净出口)和消费之和。本文并未计算GDP的构成,因此在采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数据时,出口没有剔除进口额,所以三者占比相加超过100%。
下面继续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结构,不过2013年的数据尚未公布,目前仍然是2012年的数据(希望2013年的数据公布后能看到明显的改善)。
从上图可以看出,投资的饼状图中,制造业和房地产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分别占全部的33%和26%,也就是这两者相加就占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如果房地产的四分之一“江山”出现塌陷,那么经济发展的后果会是怎样?不敢想象。
另外两大投资领域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下简称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下简称水利环境),他们分别占到8%左右。两者相加,占整个投资16%。
再继续分析这四大投资领域的情况。
虽然四大行业纵向看,总量都在增长。但是在整个GDP中的份额却并非如此。制造业在2010年的占比有明显的回落,达到3个百分点,2012年又所回升,达到33%。房地产业无论从总量上看,还是占比上看,自2009年来一直在上升,2012年的占比为26.5%。2013年数据尚未公布,但房地产业的增长几无疑问,制造业会是几何?两条折线会否相交?如果相交,可能是中国经济的灾难。
再继续比较另外两项。交通运输和水利环境两个行业的投资在2010年都出现明显的下降,这是4万亿之后的正常回归。但是交通回落速度更快,下降0.4个百分点,而水利只有0.2个百分点。至2012年,两者几乎交汇。
由以上数据,展望201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前途艰难。
首先,从出口上看,虽然美国经济整体向好,但出口增速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日关系,被誉为黄金十年的东南亚地区政治上也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会否影响到出口还难以判断。出口不会增加的话,那么拉动经济就只能靠投资和消费,在财税和社保局面没有大变的情况下,消费潜力大幅增长同样有限,估计是维持过往的微弱的增长。
那么,最后还是看投资。今年的投资已过几道险关,资金链时而紧张,但货币当局已下决定改变过去的放水政策。依赖央企、国企大规模增加投资的前提似乎不存在,而QE的退出,虽然有负面清单政策出台,但资金还仍可能外流,依赖FDI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唯一可以依赖的是民间投资。
可是,民间投资投什么呢?目前看来,能源资源行业受到美国新能源开发的影响,价格低迷。国内经济低迷,需求也不乐观。最后还得依赖房地产。可是放任房地产飞奔发展等于饮鸩止渴,且悬崖就在前面——城镇化空间收窄和人口老龄化到来。
对于2014年的增长目标,普遍认为可能会是7.5%。这可能是一个不好的信号,目前的宏观局面可能并不支撑这么高速的增长,除非继续注水、吹气球。但即使吹气球,时间也不多了。
看样子,投资大幅增长只能依赖于民间投资,而民间投资只能依赖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公司注册登记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改革,你一定要再快一点,再迅猛一点,否则危机就在眼前!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CEIC。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