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G4G] 钓鱼岛战争只是马岛战争的翻版和重演

钓鱼岛战争只是马岛战争的翻版和重演

克立
   
   最近的几周,闻中国新闻不见其他,完全是对仇日排日;喧哗对日钓鱼岛战争。作者对此的感觉,完全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和阿根廷马岛之战。2012年,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民众是如此疏远共产党。唱红打黑旗帜的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代表着共产党得以避免回到文化大革命;但另一方面,中国民众也对共产党体制本身,开始了离心离德;当人们开始知道,唱红打黑旗帜更多的的另外一面的时候。这何其相似于历史曾经的一幕;文化大革命那位语录不离手的接班人;当在蒙古坠机的时候;中国人民也开始对文化大革命,离心离德。当人们开始陆续知道,那位语录不离手,文革更多另外一面的时候。
   
   这何其相像于马岛战争之前的阿根廷统治阶层的情景。
   
   中国的仇恨日本,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共和国建国主席,共和国前三十年;中日是如此友好。日本是仅次于法国,率先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日本战后对中国的援助,超过西方国家总和还要多。中日建交放弃战争赔款,是共和国政府的选择。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国投资当中,日本资本是最主要的外国资本之一。今天,日本产品;很大分量,很多品牌;实际上是中国制造。这位中国创造了巨大的GDP,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创造了众多的劳动就业。中国的仇恨日本,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当社会主义不再是执政党的法统意识形态之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代替品。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避难所。这在和平年代,在很多国家;都是事实;并不仅限于中国。爱国主义,总要选择一个仇恨对象;否则,爱国主义;便失去了立身存命之地了。而日本,便成为中国统治者的这种选择。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战后屡有发生;完全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共和国前三十年,并没有对此有什么过节。南京大屠杀,更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战争的暴行;如果说要因此仇恨;也不会七十年之后,旧帐重新提起。重新提起,总是有别的原因。
   
   今天钓鱼岛争端的恶化,源于日本政府改变钓鱼岛现状。但更深层次原因,还是中国内部的两方面法理统治危机。
   
   共产党近十年和谐社会,法律荡然无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需要向警察头子汇报请示工作。警察头子,担任共产党政法委书记(统一领导管理公安检查法院)。一元化体制下面,自然党的领导人,凌驾于法院和检察院。但十年和谐社会演变的结果;现在是警察头子,凌驾于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之上。中国于党国体制之外,又发展成为警察国家;警察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体制的结果,无一例外是苏联和美国的老路;克格勃开始蚕食共产党机体自身;联邦调查局首长成为终身制;警察成为国家第二权利中心。共产党体制内部,因此危机重重。
   
   改革开放伊始;总设计师以军权,凌驾于党政之上;军权成为太上皇。这种体制,与共产党格格不入,与世界文明倒行逆施。一方面总设计师是为先驱,带领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改革开放开端。但也因其军权太上皇体制,危害之大,八九六四基于国家危亡。三个代表临危受命,以砖瓦接手中国离任交出大理石(借罗马奥古斯度自诩,非虚言是实际);然而,萧规曹随;继续以军权太上皇临政;交出军权之时,以其私心,留给党内公检法和意识形态权力割据。这是导致近十年,法律荡然无存的根本,也是共产党内部斗争恶化(非良性分歧冲突)的肇始者。这种情况下面,军队已经从历史沿袭的党化,蜕变成为国家和党的太上皇的私人化。这种军队的职责,本来就是对内威慑;是对党和政府的威慑。因此,军队腐化,军队干预政治;便成为无可治理的恶疾。这种军队,绝不满足于成为太上皇的工具和私产;绝不甘心在政治上服从文官统治;介入国内政治,介入地方事务;介入经济收入;便是屡禁不止的特权了。这种军队,根本无法对外打仗;对于战争的扬言,只是对于国内政治权力的代言。
   
   中日钓鱼岛战争,美国并不会介入,美国刻意模糊日美防卫条约,是否含盖钓鱼岛;其实是否认介入。这没有疑问,相同于马岛争端;美国不会介入英国与阿根廷马岛战争。
   
   正像阿根廷对于英国的印象和判断;这只是一个衰败的国家。军队特权的国家,警察专政的国家,思想禁锢的国家,无一例外判断失误,其实倒是常见的。英国二战之后,帝国已经消亡;已经蜕变成为一个二等国家。这倒是不争的事实。但比起阿根廷军人专政国家,英国的意志却没有丢掉丝毫。与德国战争期间,英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顽强;这是人类最为卓越的精神。为了马岛战争,阿根廷人民,确实同仇敌忾,全体国民自觉自愿服从于忠实于军政权之下。然而战争从来不是民意决定胜负。军政权专制之下的军队,只是内政的工具;断然不具备战争能力。随着战败而来的,是阿根廷民众的觉醒和愤怒;军政权再也无法当政了。
   
   日本被二战毁灭了。然而毁灭的,只是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帝国。那仍然是一个过去的日本。这个日本,始于明治维新,继而中日甲午海战得胜,再而日俄满洲战争得胜;三而偷袭珍珠港得胜;最后,日本的这场帝国“圣战”;结束于两颗原子弹的毁灭。日本战后获得了新生。新的日本,实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和科技的成就,在世界走到了领先的地位。新生的日本国家和人民,走过了六十七年;从任何意义上而言;今天的日本,远比过去的日本帝国,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战争开打,新的日本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其科技经济,也包括军事力量;这远非中国军队于国内特权(凌驾于党政之上),于体制畸形(非党化私人化);所可以相比的。日本首相的频繁更换,正说明了日本体制的优秀;国家从来没有因此,产生动荡和混乱。这种没有领袖和强人的政治生态,与某些认为是虚弱和混乱的表现相反;这才是强大和秩序的表现。
   
   日本对于钓鱼岛的改变现状,也是日本政治逆流的表现。日本与中国之关系;很有些类似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英国历史上,是不甘心美洲殖民地独立的;英美独立战争,所以无以避免。日本历史上,是很向往殖民统治中国的;所以中日战争也无以避免。两场战争的结局,历史都很清楚。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与英国贸易反而急剧增长;英国对于美国投资,反而急剧提高。这也说明了两国经济和民生,密不可分,自然紧密到了何种关系地步。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是西方国家第二个建交国家;共和国三十年,日本对中国援助,是所有西方国家总和还多;改革开放以后,日本亦是外国最大投资国。今天,日本和中国,经济和民生之密切程度;远比当年英美战争之后,更加密切得多。然而,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英国人总是不愿正视,大英帝国已经日落,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世界主宰。这期间英国人与美国人,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美国国内也有强烈的反英态势。当然,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英国已经自觉自愿跟随美国。但这其中心态的调整,并非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日本国内,也有相当的势力;敌对中国;而且完全不愿正视中国经济超过日本的现实。也因此,总要制造一些事端,挑衅和诋毁中国。钓鱼岛的改变现状,正是源于这种势力的行为。以实际情况而言,日本国政府的收归国有;正是反制东京市要购买钓鱼岛。将涉及中日关系的这个极端敏感问题,掌控在日本中央政府手中;不让东京政府,肆无忌惮恶化中日关系。
   
   中国政府,并不是不清楚日本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政治演化。中国政府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战争威胁;更多不是源于日本的改变现状在先;而是国内政治社会矛盾危机转移的选择;也是中国民粹主义当道的结果;也是中国军队特权和畸形的权利要求。中国的民粹主义,尤其在北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补偿和替代。在仇日排日的浪潮当中,颇有出人头地的实际,颇有占山为王的感觉。法律踩在脚下,娘的谁是老大。中国的军队,早已经厌烦于文官的说教,更不甘于游离于中国内政之外;对于军队而言,战争就是权力,就是国家至高权力。而中国的文官,虽然萧规曹随;紧跟总设计师做了军队主人;但在军队的地位,远不是战争年代杰出军人出身的总设计师,类似法国拿破仑,可以在军队的影响。自然,讨好军队,便成为文官成为军队主人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行为了。军队因此畸形,自然军事将领,肆无忌惮发表战争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来,西方政治体制,共产党政权体制;军人发表战争言论,都是大忌。军队只能是战争的执行者,只能是战争的工具;绝对不能成为战争的发动者和决策者。
   
   共和国中国六十三年走到今天;共产党建党九十一年走到今天;劫难无可避免。2012年经济成就,光荣与辉煌,属于共和国,属于共产党。而如今的政治生态如此恶化,面临的如此劫难,也属于共和国先天体制,共产党一元化宪政;也属于共产党后来的异化,警察国家和军权太上皇。
   
   马岛战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岛战争(Guerra de las Malvinas),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又称为福克兰群岛战争(Falklands War),或福克兰海战、福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区域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转移视线以解决国内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军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
   
   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队发动反击,登陆并收复马岛。阿根廷在遭受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通过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要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的战败引发了大规模反政府运动,导致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并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am0:50;于美国北卡州,罗利住所。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