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G4G]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 谈台湾陆委会主委在欧洲议员面前的外交表现

2012年 9月 06日
谈台湾陆委会主委在欧洲议员面前的外交表现

 
作者 安东尼

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9月5日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中有关台湾大使称谓的讲话给人一种台湾政府有可能会让自己处在观看外国政府因台湾与北 京发生矛盾的位置上,同时试探自己与北京的关系的底线的印象。不过,由于赖幸媛不是台湾主管外交的负责人,而是以负责两岸关系的部长的身份来谈外交,因 此,她的讲话有多大的政策正当性和可信度,值得观察。

中央社报道,赖幸媛昨天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发表演说之后,回答欧洲议会议员提问。当被问到,就台湾外交部统一驻外人员正式官衔的措施,中国大陆方面是否有意见时,她说,中国大陆没有表达不满的意见。

从中央社的报道来看,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不仅仅是因为赖幸媛对于不属于她管辖的台湾外交部有关内部官员职称管理的构想没有清楚准确地说明,更在外 交层面上,从概念含糊不清的信息出发,引申出一些极有可能造成台北与北京不必要的摩擦的解读,理念与她本人在正式发言中阐述得很清楚的马英九对大陆政策背 道而驰。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台湾外交部担心误读

台湾外交部有一个构想,未来无论是否邦交国,在外交部对派驻到当地的首席长官内部都称为大使,并强调这是为了内部管理的方便。这在台湾外交部的网站上说得清清楚楚。

很可能是担心误读,台湾外交部8月31日专门在它的官方网站上特别做出澄清解释, 明确表示 : 实务上,驻外人员派驻非邦交国时,外交部仍将考量各国实际情形,因地制宜核定适当名义对外,例如派驻无邦交国之「大使」,仍以「代表」名义对外洽公或与驻 在国接触。对驻在国来说,我派驻当地之代表官员仍以「代表」之职称对外联�,不致引起驻在国质疑,也不会影响对外工作之运行。

这在技术上很容易理解 : 在外交上,两国间没有邦交关系就不互派大使,没有使馆。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厢情愿地把代表成为大使,和把没有邦交的国家称作建交国是一个道理。

赖幸媛一脚踩进了误区

从赖幸媛在欧洲议会回答 « 外交部统一驻外人员正式官衔的措施,中国大陆方面是否有意见 »提问时,我们没有听到她对台湾外交部大使称呼构想里的几个要素予以说明,即首先这是构想,并不是已经在执行的条例。其次,这是对内为方便管理的做法,在 对非邦交国仍然使用代表的称谓。

在没有把提问中具有事实片面性的陷阱加以排除,把台湾外交部的有关大使称谓的构想充分还原的基础上,赖幸媛只是简单地说,中国大陆没有表达不满的意见。

这种回答,很容易造成误解,即中国大陆对台湾外交官在非邦交国对外使用大使头衔没有表达不满意见。

而这种误解,看来正是台湾外交部8月31日的新闻稿寻求避免的。

但赖幸媛作为陆委会主委,在国际平台上跨界发表外交意见时,一脚踩进了误区。

赖幸媛锦囊妙计献欧盟

更让人费解的是赖幸媛的解释。她说,马总统首个任期美方三次对台军售,中方对美表达不满,甚至短暂中断北京与华府的军事对话,但中国大陆方面没有向台湾表达不满。

神奇的是, 中央社报道, « 她表示,所以当欧盟听见来自中国大陆方面的抱怨,别太在意就好,欧洲有自己的方式同台湾发展经贸等各层面关系。 »

从赖幸媛的讲话听到的逻辑是,万一你们欧盟国家如果因为台湾把非邦交国的代表称作大使而与北京出现摩擦,别理他们。反正之前哪怕因为我们造成华盛顿和北京的摩擦,北京也没拿我们台北怎么样。

外交跨界发挥与马英九政策的矛盾

这种逻辑与赖幸媛几分钟之前在正式演讲中的所提到的 « 过去4年多来,由于马总统大陆政策的方向和作法正确,以及台海两岸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地把曾经濒临战争边缘的台海局势扭转为和平与繁荣 » 完全是矛盾的。

赖幸媛这样的讲话是否意味着马英九政府的外交政策的转向,是否将融入到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提出的文化外交,是否将贯彻到台湾产业界巨头郭台铭提出的产业外交,有待观察。

不过,我们注意到,赖幸媛对欧洲议员有关大使称谓的这番讲话在台湾陆委会自己的网站上没有象她阐释马英九两岸政策那样被发表出来。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