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

[G4G] BBC记者来鸿:海外华人感受中国的变化

记者来鸿:海外华人感受中国的变化

更新时间 2012年9月12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08

美国自由女神塑像

1970年代,美国如同移民想象中的天堂

1970年代末,萧霭君少年时代与家人从广东移民去了美国,一些亲戚留在中国。4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比今昔,现在在BBC作记者的萧霭君反思,谁干得更好?走了的父母、还是没走的亲戚?

回想1970年代,我在中国度过少年时代。那时,所有的人经济状况好像都大同小异。除了个别海外有亲戚的人,大多数人都穿着同样的松紧带裤子、带扣子的衬衣、布鞋。我同班同学的父母都在国营工厂、或者事业单位上班。

1979年,我们全家移民去了美国。之后,我和父母、姐妹一起会回到广东中山 的老家去探亲。80年代,我们的亲戚仍然住在祖辈传下来的旧砖房中。我母亲被看作家中最有钱的人。她帮助几个兄弟姐妹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探亲期间给亲戚 钱,虽然她和我父亲在唐人街餐馆、工厂做工薪水很低,还要养活五个女儿、还房贷。亲戚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包括很不起眼的东西,比如穿过的衣服。

但是近几年回中国去探亲,父母和我目睹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山,我的一个姨父是第一批下海做生意的人,现在,他拥有一家生产电子配件的工厂,雇着许多民工。当年他开始做生意的时候,需要的投入很少。工厂为其他公司组装产品,搭乘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顺风船。

一个40来岁的表姐是公务员会计,在有大门、精心修剪的草坪的小区内有两套房子。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她也是中国国营企业买房体制的受益人。原来,政府、国营公司会给员工分配破旧的公寓,现在改盖新房,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员工出售。

因为中国家庭平均都将收入的25%存起来,员工可以用存款买第二套房子。而我的姐妹和我本人仍然在租房、或者还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住房的贷款,更甭提还要交买车的贷款了。

何人受益?

谁做得更好?我妈妈?还是她当年留在中国的姐妹?让我妈妈这样的人不反思恐怕很困难。别忘了,1970年代在中国,美国的外号是“金山”,我们想象中的美国犹如天堂。

北京

中国经济腾飞三十年,你得益多少?

父母以为他们会富起来。但是,他们是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前去的美国,对投资、创业了解得很少。退休时,父母唯一的资产是家里的住房。

另一方面,妈妈的妹妹、也就是嫁给工厂老板的那个妹妹,孩子小的时候几乎从来不需要工作。她住在有大门、游泳池的时尚小区内,还有保姆!我妈妈恐怕只有梦中才请得起佣人。

我的亲戚也代表着中国更普遍的一个趋势。最近一些年,很多中国人都从经济腾飞中受益,特别是那些在大城市政府或者国营公司工作的人、那些很勇敢的人,以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就说勇敢吧。我想起一位在北京的中国记者朋友。他来自山东一个小村子,是全村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常年在一家很小的国营报纸上班,工资很低。一次到重庆去出差,心血来潮,用存款买了一套房子。后来,房价飞涨,他收益可观。

受过教育的人得益于职业发展机会更多。我的一个朋友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一样能讲流利的英语,在一家急于 在中国投资发展的外国医疗保健公司上班,工资很高。本世纪第一个10年,物价还便宜,她把部分工资投资在北京郊区的廉价房,然后出租。像她这样的人可以出 国旅游、买名牌精品。她开玩笑说,现在就缺老公了!

看起来,许多长期以来羡慕那些发达地区—比如香港、台湾、美国—的中国人总算赶上来、甚至超过了对方。现在,你会听到中国富人买法国的葡萄园、纽约曼哈顿豪宅。

中产思变

但是,中国的富人和中产也不是没有担忧。最近从北京飞回台北,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参加过6・4游行示威的人。不足为奇的是,他也加入了致富大军,现在是房地产开发商,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走动。

但是,左先生(Mr. Zuo)告诉我,中国富人和中产也更加希望中国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政治改革,甚至是特权阶层。你可能会说了,他们肯定更希望维持现状。但是,左先生说,大 富豪们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玻璃屋顶,现在,他们希望体制能改革,确保已有的财富受到保护,确保有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喝茶

中国的中产阶级希望体制能改革,确保已有的财富受到保护,确保有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同时,中产阶级希望获得我们在西方认为想当然的一些基本保护,比如,对那些可能让他们的房价大跌的开发项目的否决权,或者,获得公正赔偿的权利。

确实,有调查发现,中国的中产阶级缺少安全感。因为社会安全保障不健全,他们仍然把收入的大部分存起来。

像我那位做公务员会计的表姐,她有部分由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险,但是,这不包括治大病,比如癌症。她说,如果家里有人生了重病,全部存款有可能被花光。

我的这位表姐和其他许多人也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不再全靠关系、更公平的就业市场。

但是,很明显,许多中国人的日子与从前相比好过了许多。就算那些出国的人,也不过是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把钱放起来,遇上麻烦能躲开政府,给孩子一个接受外国教育的机会。他们和左先生一样,在寄居国和中国两地来回走动。

再说我的亲戚,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再指望我们会给钱,我做梦都不敢再想给他们穿剩的衣服了。我们去探亲,他们请我们吃山珍海味,没有人指望我们买单。

另外,没有人想出国了。他们想从我身上得到的唯一的帮助是教孩子英语。他们希望孩子能到国外去上学,但是学到了本事,就立刻回来。

他们知道,时代不同了。现在,在中国的机会比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多。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