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G4G] 德国之声中文网 路线斗争重现十八大

In this photo taken Friday, March 9, 2012, Chongqing party secretary Bo Xilai, walks past other Chinese leaders from left, Zhou Yong Kang, China's Communist Party head of Political and Legislative affairs committee, Vice Premier Li Keqiang and propaganda chief Li Changchun during a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held in Beijing. China's state news agency announced Thursday, March 15, 2012 that Bo resigned amid a scandal involving his former police chief and replaced by Chinese Vice Premier Zhang Dejiang. (Foto:Ng Han Guan/AP/dapd)

北京观察

路线斗争重现十八大

从温家宝记者会严批薄熙来,到中共中央宣布薄免职仅20个小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其内幕如何?薄熙来及夫人谷开来目前真实处境又如何?用非意识形态方法又如何看待重庆模式?

温家宝最后一次冗长的记者招待会,长达三个小时,引人入胜的大亮点,戏剧性地最后才出现。是他回答路透社记者储百亮的最后一个有关王立军的问题。储百亮能 获得提问,看似是温家宝"如果不累的话,我们再提两个问题。"给予的最后机会。记者会上主持人李肇星曾经几次三番走到温总旁边提醒时间,温一再延迟,最后 李肇星自己拿起话筒刚要宣布结束,温打断,让再提两个问题。

温家宝一直等候储百亮的提问

众所周知,总理记者会外记的所有提问 ,必须提前交给外交部新闻司和全国人大新闻中心获得双重审查批准。2007年总理记者会,法国年轻记者布鲁诺・菲利普提了一个没有经过审查的有关《赵紫阳 软禁中的谈话》在香港出版的问题,打了温家宝一个措手不及。菲利普会后也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但从此被列入"黑名单"。

储百亮的提问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据说储百亮有关王立军的问题是通过正式途径审查获得通过的。温家宝的回答是照着底稿念的,因此温是有备而来,对薄熙来的严厉批评,属于温家宝记者会一定要讲的内容。

时隔20个小时,最先报道王立军事件的海外明镜新闻网,又先于新华社报道了"薄熙来被免职,张德江接任"的重大消息。说明温家宝在记者会上,一直在等待点 名储百亮。新闻中心包括李肇星在内,当时未必知道温家宝要讲什么。温家宝所讲的内容,属于两会期间中央最高层针对重庆事件和薄熙来个人通过的的最新决定。 温家宝记者会结束之后的当天下午,才对高层传达。

以路线斗争解决党内分歧卷土重来

15日上午10点,新华社正式公布了重庆重大的人事变动。此时,重庆市正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由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传达中央的决定,市长黄奇帆主持大会。此后,北京的高层圈,传出薄熙来和夫人谷开来已经同时被"双规",其夫人不排除是"陪住"的说法。

温家宝在记者会上,两次提到十二大前邓小平一手搞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共党内斗争的范本。邓小平通过这个决议打倒了结束文 革,决策抓捕"四人帮"的党主席华国锋。《决议》对毛泽东作了"三七开",以"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 难的内乱",算是"彻底否定了文革"。

温家宝对重庆的批评,并不是只拘泥于王立军"逃馆"事件,而是把"唱红打黑"为代表的"重庆模式",明确指向悖离邓小平改革开放,悖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基本路线,严重到"文革"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这是继邓小平打倒华国锋之后,三十几年来首次把党内分歧提到"改革"和"反改革"的路线 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高度。至于薄熙来到底是像毛泽东一样只负"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责任,还是更严重的责任,以致刑事嫌疑,那则是后话。

重庆团开放日成为转折点

薄熙来此次两会是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的身份被选进主席团的,除了8日上午"请假",实际是被中央约谈去职决定,当天谈话应当只限于"去职",同时包含充分的安抚。下午周永康到重庆团,也是代表中央表达安抚,薄熙来在场迎接。

9日,薄正常参加重庆团的开放日,发表了"未辞职、无审查、无资产"的公开讲话,当时算不得过分。他与黄奇帆一唱一和,交口大谈重庆成就,也属于人大几十 个代表团的寻常做法。但是问题出在有记者提问,为什么最高领导人胡锦涛至今还没有去过重庆?薄熙来称锦涛总书记非常重视重庆,5年前的今天,就是在这里提 出了"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发展定向导航。这些年重庆就是遵照这个部署做的。回答到此本应该打住,但是薄熙来说了一句:"胡总书记会来重庆。"

当晚,自5日人大开幕,网上开始播放的凤凰台对黄奇帆的采访视频突然被删除,预兆非常事件发生。"王精神有病,治疗半年";"休假式治疗"是微博员胡编 的;"带70辆警车包围美国成都领事馆"是胡说八道,从此不见踪影。外媒报道"会来重庆"一说,近于 "逼宫","引发震怒",不无道理。

王立军事件只是导火线?

以"乌有之乡"为代表的毛左集团,长期以来对薄熙来和"重庆模式"大唱赞歌。去年重庆公安局以官方名义隆重接待了"乌有之乡"和红网网民代表。2011年 12月31日至2012年1月3日,"乌有之乡"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周年,举行连续四天,1200人参加的大会。"乌有之乡"实际负责人,中央民族大 学成人教育学院教师张宏良发表长达3万5千字的长篇报告,被定为"中国毛派共产党的组党纲领"。张宏良虽然没有提及薄熙来的名字,但是却明确肯定"重庆模 式代表的发展格局,是解决当前各种危机,回归社会主义代价最小的一种方法。""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通过重庆一个地区能够成功的政策,在全国实行起来则更加 容易成功。""有可能把转变发展方式变成国家路线"。"中国就会走上类似于明治维新的'尊王攘夷'道路,实现中央集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彻底解决中国的官 权集团独大,买办汉奸势力作乱的状况。"据悉张宏良的长篇报告和毛派组党大会,被汇报到最高层,罪名是"拥护薄熙来当总书记"。

超越左右的重庆共识

去年太子党的一位赫赫有名的智囊人物张木生,组织了左(排除毛党)、中、右学者召开关于重庆模式研讨会,提出超越左右,"用非意识形态方法看待重庆模式",取得空前共识。

《重庆模式》一书作者,自称"中左"的杨帆教授,提出重庆模式的成功,使得比较利益的实现形式在中国产生了变化 "内地形成了增长极,而且给予劳动力以有效的支持,比如廉租房,那么,内地的劳动力会不会就不去沿海了?那么沿海的资本会不会就过来找劳动力了?"富士康 迁到重庆,就是证明。

主张"新权威主义"的历史学家萧功秦说:"打黑除恶确实受到社会各阶层最广泛最积极的支持。我在重庆街头先后问了大概三十几个不同阶层的人,他们都一致对 打黑予以肯定,再加上重庆街头设立的交警平台24小时值班,重庆的安全也达到了很高的安全标准。自从重庆打黑以后,湖北的黑社会有所收敛。"他赞扬重庆不 搞"国进民退",重庆要做的是"国进民也进"。萧功秦认为重庆的强人政治和强政府施政方向是以解决民生为本位的,"督责政治"色彩非常强,用重庆人的话 说,"变民不聊生为官不聊生"。政府服务达到全国最高水平。他认为重庆的宣传值得反思,"唱红过程使得一些左派(新左派和老左派)过度误读了重庆,甚至把 重庆看作是自己信仰的化身。"建议用"新文明"来取代"唱红"。

自由主义政治学者陈子明赞同对"作为地方自主性的重庆模式"的肯定。他说:"92南巡以后定型了邓小平的这套改革思路,从而也就形成了眼下这种不可遏制的 社会腐败局势。""重庆模式的积极作用在于有助于社会多元力量的博弈,有助于打破中央政府无所事事的维稳僵局(这实际上就是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的特征), 有助于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和政策创新,有助于形成地方自治的未来宪政格局。"

陈子明还转达他的一个朋友的看法:重庆顺利地出台他的红色包装里面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既有市场化的东西,甚至也有民主化的东西。比如汪洋说要腾笼 换鸟,原来的鸟都腾哪儿去了,都腾到重庆去了。重庆在市场化上一点也不含糊,在招商引资方面,过去老左派说招商引资怎么出卖国家利益,薄熙来做起来也是毫 不含糊。
两会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对高房价和民生困境做了适度检讨,有人评价:中央政府没做到的事情,重庆都做到了,重庆包括GDP指标在内的6、7个重要经济 指标在全国都排第一,但是房价却是全国几十个省会城市最低的,最高9千元,只是直辖市的数分之一。出租车司机都说买得起房。薄熙来治下的重庆有两件事几乎 绝迹,一是群体事件;二是对异议人士的关押和审判。

温家宝严厉提醒"文革"悲剧的重新发生,可是7千亿的维稳经费防止的却是"茉莉花革命",并非"文革"。真正害怕被人民革命清算的正是贪污腐败官僚,和不公正掠夺人民财富的特殊利益集团。

据说还有人把张木生批评维稳模式是"抱着炸弹击鼓传花",直接汇报给了胡锦涛。

9日,薄熙来在重庆团开放日曾经高声朗诵毛泽东的两句诗:"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 两会之后,一位消息人士面对十八大之前中共高层的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入常杀局",也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诗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豪华大片第一场刚刚落幕,第二场的锣鼓点已经敲响。

作者:高瑜

责编:吴雨

作者简介:高瑜,中国独立记者,专栏作家。原在中新社工作,后担任《经济学周报》副总编。因参加八九民主运动,两次系狱。作品广有影响。

  • 日期 17.03.2012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