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G4G] Re: [G2G] 是什么原因导致民间资本流向海外?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wouldn't allow china people to involve with the business of main sources!

2012/3/5 kkkim <kimneedle@gmail.com>

是什么原因导致民间资本流向海外?

作者:邱林2012-03-0509:09:19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6219517

摘要: 与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不同,温州商人林春平成功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消息传开,经济学家和商界人士在短暂的好奇和兴奋之后,很快陷入一种莫名的惆怅:这 6000 万美元为何不能留在中国 ? 虽然林春平收购的资金来源于其海外公司,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林春平的成功很可能引发资金雄厚商人的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

与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不同,温州商人林春平成功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消息传开,经济学家和商界人士在短暂的好奇和兴奋之后,很快陷入一种莫名的惆怅:这6000万美元为何不能留在中国虽然林春平收购的资金来源于其海外公司,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林春平的“成功”很可能引发资金雄厚商人的效仿,容易造成民间资本外流。

从表面上看,林春平收购美国本土银行是民间资本走向海外,彰显温州商人智慧和实力,而从深层上看,这是民营企业家在国内金融领域左冲右突十年未果后的一次无奈选择,也是中国金融界由绝大多数国有银行垄断,门槛太高致使民间资本难以进去的根本原因。近十年来,温州民营企业家多次试图在国内开办温州民资银行,均未成功。

实际上,林春平从一开始瞄准的目标就不是海外,而是中国境内的银行业。在此之前,他曾密切关注并有意参与在温州建立中国首家华侨银行。从他身上反映出温州人的一种情结——想从企业家变成金融家、资本家。然而,林春平未能如愿。他到美国收购银行,显然中国资本市场没能留住温州人的心。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一直诞生不了民营的中小银行,为什么不给林春平由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金融家一个机会呢?答案是,相关政策对民间资本涉足金融业的限制并未取消。虽然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以及2010年的“新36条”等都明确提出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行业,但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限制的条件太多,从而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玻璃门”现象。

22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由45个部门参加的会议,部署落实工作,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内拿出“新老36条”具体的实施细则,不过,给我们的感觉是,如果没有重大的改革举措,那么,金融、铁路、通信、能源等垄断性行业是不可能向民间资本开放的。例如在“新36条”中明确规定民间资本可进入法律未明令禁止的垄断行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准入门槛往往抬得非常高,国有企业注册资金只是1000万元,而民营企业注册就需要5000万元。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加入WTO已逾10年,外资银行早就结束在中国的5年过渡期,开始享受“超国民待遇”,到国内并购或参股中国银行业,如今在建行、工行等国有银行里都有外资的股份,可就是没有国内民间资本的身影。这说明,民间资本并未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

众所周知,温州曾因节奏快、创新思维超前、民间资本活跃等,一度名扬天下。曾几何时,有统计显示温州人这几年在砸向楼市、股市的资金超出3000多亿。上千万投进楼市、股市的投资人不算大户,个把亿也没什么高调可唱且随处可见。有温州人曾夸下海口说,随便牵两位大户出来,这个资金足以是一座中等偏小点的城市全体股民资金的总和。

但温州人再有钱又能怎样,投资仍出现迷途。如今国内股市低迷,即使在温州也很难听到人们谈论股票的声音。楼市更是如此,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强,以及“限购令”的实施,温州人即使想投资楼市也没门。据不完全统计,温州人80%以上的资金已陆续撤离了股市或楼市。

在这种情况下,林春平终于“破冰”了,但却是在美国破的冰,是拿中国人的钱为美国人服务。据说,他还可能在国外再收购几家银行。如果这种做法被更多地的民营企业家复制,那么,将会造成中国资本的大量外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其做法是,要从政策入手,“非公三十六条”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应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不能任由国有企业一家独大,而允许双方公平竞争。

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让民间资本家在中国实现银行家的梦想。只有当民间资本进入由国有银行把持的中国金融业,标志着垄断性的“玻璃门”、“弹簧门”被真正破除,民间资本才能够在国内金融领域大展拳脚,也许像林春平这样的温州商人才不会绕过国内金融市场,不远万里去美国收购银行了。 

本文作者:邱林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qiulin115115.blogchina.com/1250473.html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