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G4G] 《心灵诊所》儿子没有朋友怎么办?

《心灵诊所》儿子没有朋友怎么办?
卓以定
October 23, 2011 06:20 AM | 6508 次 | 0 0 评论 | 27 27 推荐 | 电邮给朋友 | 打印
图片 1 / 5
第一代的华裔移民要明白,中国的文化又和西方主流不同,在孩子小时,父母最好不要体罚。(法新社)
问:

我的大儿子今年19岁了,上了著名的大学,但是他很不开心。我和他很亲,我告诉他如果不喜欢,可以转学回家附近的大学读书,但是他不乐意。做 为他的母亲,我知道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会交朋友,在大学很孤单。虽然听我话,很努力地去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但是他只去一次,事后从不和同学联系,我很担心。

大儿子念初中时,被同学欺负了,我不当一回事。总想小孩子难免在学校有些冲突,而且他的功课一直不错。在家他和父母,弟弟都话很多,在家长会时,我曾问所有的老师,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年轻人(nice young man),我总想他长大之后,就会渐渐好了。

高中时他更为内向,所有的老师都说他太安静了,在高中开始,完全没有朋友,从没有人找他出来玩。偶尔只有一两个人打电话来问他功课。我曾经在他12年级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作过测验。虽然测验结果有点不正常,可是儿子也不愿意再去看那心理医生了,我也没有强迫他。

我 们其实在他初中、高中都帮忙他办过party,可是同学吃吃喝喝之后,没有再约他出去玩。现在大学放假回来,儿子还会要求我举办party,因为会来的同 学的父母都是我们认识的朋友,所以这些小孩恐怕是碍于父母的情面才会来。每次都是吃完饭,打打game,人来得也越来越少了,实在是件很令人伤心的事。

儿子的另一个毛病是在家里或是和外面的小小孩讲话,声音都很正常。一旦和同学或是陌生人,讲话的声音就变得很小。别人常常都没法子听清楚。我经常提醒他,可是好像非常难改,他总会这样子。

现 在回想他童年,他是长子,小时候大概一岁多,吃东西掉了一地,我老公就打他。老公还说你现在不打他,以后他大了就不怕父母。我也没有适时加以阻止。如今想 来,真是很愚痴,他刚上preschool时,常常会出手打小朋友。老师还让我们一家去看心理医生,否则不让他来上学。所以我们真得带他去看了三、四次。

后 来老公学业告一段落,我们就搬去别的地方。儿子后来进了小学表现都很正常,当时也有同学找他玩。到了初中之后,就没有同学找他了。我先生对他和小他四岁的 弟弟一直用体罚。小学时打屁股,可是初中开始发育,两个儿子因为会顶嘴。老公很生气,有一、两次会有父子扭打到地上。老公对大儿子较严,但到了他高中之 后,就没有体罚了。

两个儿子,个性相差很多。大儿子听话,功课一直很好,个子瘦小,约170cm,体重不到60公斤。小他四岁的弟弟个子高大,外向好交朋友,功课只有中等,但是很有自信,很爱美又喜健身,才过15岁就敢去外国店打工。为什么两兄弟相差这么多?

令 我更为担心大儿子,如今已念大学,还是不会交朋友。因为离家不近,只有长假期才能回家,他就一个人独来独往。校内只有一个同学,是从小认识的,因为我告诉 他母亲,我儿子很孤单,所以他有时会在大学找我大儿子出去吃饭。我也试著教儿子如何和他人交往,可以要电话,然后约别人一起吃饭。他听完之后,却说很可 怕。

我们夫妻也属于内向型,平日朋友也不多,但是和别人交往总是还没问题的。希望您可以指导我们该走的方向,依照我儿子的问题刚可以寻求学校帮忙吗?还是寻找心理医生用催眠来改进他呢?

答:

我明白你是位很关心儿子的母亲。一个人的个性很多是来自遗传和家庭环境,你和先生原本就是内向型,所以他会内向并不足奇。而且你儿子虽然离家在外,想家没有新朋友,但是读书成绩很好,只是想增加交友能力,这些都是他刚上大学正常的适应反应。

父 母常常对长子和长女管教较严,以致你的大儿子原本内向,就变得更为胆小怯懦,失去对外结交的能力,也随著年纪就越发显得害羞了。父亲有多次体罚儿子,何况 为了小事就打一、两岁孩子,这在西方社会是完全不允许的。我曾看过一个老式权威父亲在美带大三个儿子,个个都是打大的,母亲在旁无法阻止。除了中间一个儿 子后来结婚又离婚之外,另外两个儿子人际关系都很差,和男上司相处都不合,都终生未婚。

过去认为只要有一门专精的才艺就能在社会上立足,现 在则是人人都要多才多艺,有多种语言能力,各种社会大事都会关怀,能够表现各种才能都十分重要。这样子就容易和大家什么都可以交谈,做一个全方位关心他 人,高EQ的人。因为全球化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天涯若比邻,更多的人在同地竞争,若没有更多方面的能力来表现自己,就减少自己发挥的空间, 就很容易被淘汰。

所以我宁愿多花些时间来面对这个社交能力的课题。因为现代年轻人不但要有实力,学历,还要学会结交朋友,去体会各个人的不 同需求和特色。就像读书,学习任何技能一般,都得学到熟能生巧。记得我在诊所曾经为了一位青少年的无自信的病人,读过一本how to be popular(如何学会受欢迎?)的书。书中提到外在条件,除了衣装之外,最要紧的是脸上的表情。其实不管去何地,到何处,最重要的是脸上的表情,要永 远带著友善的微笑,告诉外人「我是友善的。」。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依然可以找出儿女特殊的天赋,他的特有才能一旦显现突出,就会让他发光发 亮。2009年当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欧巴马宣誓时,第一夫人穿的礼服是20多岁,来自台湾的吴季刚(Jason Wu)所设计的。人们一定都会羡慕吴的幸运,就像中了乐透,一夕成名。

事实上,真正地关键应归功于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份,不断地辛勤耕耘, 当机会来时,吴季刚才能展翅高飞,发扬光大。吴季刚从小就和哥哥个性非常不同,他内向害羞,喜欢芭比娃娃和女性的漂亮衣服,自小爱描画她们的穿著。小小年 纪在台湾时就对美的敏感度极高,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百货店的柜窗前,欣赏模特儿的时尚衣装。她的母亲看他和其它的男同学都格格不入,就毅然在他读小学四 年级时和哥哥一起移民加拿大,来接受西式完整教育。

她母亲辞了工作,陪两个儿子在温哥华读书,从小四开始插班。吴季刚在14岁时,曾到东京 修习雕塑,高中时又到巴黎做了一年交换学生,母亲鼓励他单飞,到处耳孺目染,得到许多不同文化艺术的薰陶启发,加上他特别喜欢逛面料店,立刻灵感泉涌,于 是更为坚定自己要走上设计师的这条路。翌年从巴黎回来,吴季刚就去纽约的Parson School of Design学习艺术设计。就读时,他就在纽约,这个时尚之都有著各种不同大师的实习机会,他都把握努力。不久他的才华横溢就开始令时装界嘱目。

他 现在自立门户,建立个人品牌,每年进行三次发布。除了美国,和世界各地都有百家精品专柜店,还在继续成长。吴季刚的出人才华,后天努力,和外面的机遇,还 有他家人的开明,坚持造就了吴季刚的成功。他自己更是在不同的记者访问之中提到他非常感谢支持他的家人,包括他母亲多年来独排众议,无条件地支持他追求理 想。还有他父亲自己年纪轻轻就白手起家作起生意,父亲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想法都给他很好的身教。所以在才十岁的他告诉双亲,他决定要做服装设计师时,他父母 不只没有惊奇的打击,而是想尽方法支持他完成梦想。

我之所以举这个吴季刚的真实案例,就是让你明白,吴季刚的母亲因为儿子内向,不同,她不 惜将儿子带到一个更远的地方去念书,不等到他18岁,就撒手让他自己去巴黎找到自己。所以希望你的想法和作法也要改变,因为儿子内向,不能再建议他搬回家 附近的大学就读,不能再为他介绍社交圈子。你和很多过份宠爱儿女的母亲所做的就象是「直升机父母」。即使儿女大了,离家念大学,还把儿子的事当成第一要 事。设想儿子大学了,唯一的知己是母亲,怎么可能会有朋友呢?

赶快放手吧!不能再为儿子开party了,现在爱他就得推他出去,越远越好。 鼓励他暑假去参加大陆或是台湾的青年夏令营,不赞成他常常回家。如果想家,就鼓励他去参加志工活动,或是校内宗教活动,让他成为帮助别人的人。甚至鼓励他 明年申请一年外地的交换学生。他的个性内向和安静已定,接受他的个性。但是得找出他的特长,凡是有teamwork的,都鼓励他参加任何课外活动,诸如西 洋棋社,桥牌社,去旁听有趣的课程,参加任何艺术,体育,音乐的活动,将他的特长发挥出来,走出自己。不只鼓励,甚至说愿意主动替他报名参加。就像刚去世 的科技传奇人物Steve Jobs所说找到自己热爱的志趣,这才是人的一生的目的。人生最需要接受学习的就是挫败。没有挫败的大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压力,年轻时的失败就是成长, 是一生的宝贵经验。从失败之中可以站起来,之后的成功滋味才是最为美好的!

第一代的华裔移民大都来自非常传统又保守的家庭结构,自己在家的 母语和文化又和西方主流不同。其实在孩子小时,父母应该重视所有方面的教育,最好不要体罚。因父母大多都是选择理工科技的职业。加上在教育方面免不了重复 自己上代父母的传统权威方式。可能忽视了儿女其它方面如文法和艺术方面的创作,扩展全方位的视野。鼓励孩子参与所有的课外活动很是重要。

请 你将这封信拿给你先生看,请他明白他的体罚绝对对于儿子有著深远影响。请他放下身段,试著微笑,学会和儿子道歉。甚至告诉他自己小时也常挨打,学会弥补父 子关系。这个身教对19岁的儿子,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微笑不是教人假装笑脸,而是发自内心的开朗,乐观和友善,这就是结交朋友的第一步。尤其是比较害羞的 年轻人如你儿子,看到陌生同学更可以首先主动先说「Hi, how are you?」记得一旦自己伸出友善的问候,对方的反应常常会意想不到的温暖的回应。而且一再地持续练习,不怕失败。试著和每个室友或是同学都如此,定有人会 主动诚恳往来。祝福你们一家。


Read more: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信息 - 《心灵诊所》儿子没有朋友怎么办?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