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G4G] BBC大家谈中国:“临终日志”能感动医疗制度深化改革么?

大家谈中国:“临终日志”能感动医疗制度深化改革么?

更新时间 2011年11月1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03

医疗器械

对医疗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是必要之策

广东女孩黄妮超读初二时检查出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年,黄妮超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大学时曾同时打4份工。今年6月,黄妮超大学毕业,因为患病,初试便被很多单位拒绝。7月份,她开始把每天的经历写成日志,为此,网友称之为“临终日志”,并呼吁为黄妮超募捐。

临终日志亦称死亡日志,是何以生存的悲壮与无奈压抑着一个人的情感只能寄托于“死亡日志”上?

初二患上红斑狼疮,家底靠父亲的维修小家电来支撑,发奋考上南方医科大学后随 之的却是母亲的离去,大学期间,打4份工赚医疗费……这一路的历程细数下来与其说我们是感动,倒不如说我们更多的是佩服与尊敬。病躯的拖沓带来的并不是自 杀的信念,多舛的命运塑造的却是刚强的性格。这样的行为与品质怎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事实上,黄妮超的个案何尝不是“看病难看病贵”普遍问题上的冰山一角?黄妮超何尝不是卫生部调查数据中“我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百分之二十九点六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的一名?如果黄妮超能够早点得到治疗,能够治的起疗,怎么会出现这种病“是你自己造成的”悲情呢?

被感动的网友自发形成黄妮超救助基金qq群,呼吁募捐,筹集资金为黄治疗可以说是黄不幸中的万幸。可是 如果不从医疗制度上入手,不对体制刮骨疗伤,一是网友筹集的资金相对类似于“黑洞”般的医药费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二是难免网友出现审美疲劳,很难保障下 一个“黄妮超”能有这样的幸运。

可见,对医疗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是必要之策。一是继续深化医疗机构改革进程,引入竞争机制,规范 指定医院资格的收费行为;二是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杜绝“以药养医”的行为,坚持医疗遵循市场上最基本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 解决好药品虚高定价的问题以及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每个人的“病有所医”。

更何况,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何尝不是对现行医疗制度不足的控诉呢?尽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仍存在制约整体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的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因此,“临终日志”能否感动医疗制度深化改革还得取决于我们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发力与给力。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