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G4G] 中国分配不公的两大根源

中国分配不公的两大根源

宋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从社会公平看,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等,但总是步履艰难,有些政策的执行过程还可能导致新的收入分配不公,而防止偏离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当前,造成收入、财产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的主要因素还不是市场机制,而是破坏市场秩序的行政垄断、权钱交易和种种潜规则。

  行政垄断是分配不公的最大根源。从行为性质判断,它是凭借和滥用超经济力量,对别人财产的无偿占有和剥夺。行政垄断导致中国在应当市场化、民营化的领域止步不前、改革滞后,如民航、铁路、电信、石油、金融行业;而在不应当市场化、民营化的领域姑息迁就、放任行政侵权、与民争利,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

  中国这些特有的垄断现象,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共同点,即都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规模集中度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换句话说,中国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性垄断的场合,行政性垄断便早已捷足先登了。也正是由于这种捷足先登,导致规模经济永远不可能长大。这些刚好折射出了中国改革的最大难点。于是,越是重要领域和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关键行业,如要素市场、重化工业、支柱产业、基础设施等,越缺少有效监督,排斥市场的不和谐状况就越突出。在这些领域,超经济垄断潜移默化、千姿百态,包裹缠绕着政企不分、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巧取豪夺、行贿受贿、腐败盛行的层层黑幕,而它凭借对最宝贵、最稀缺资源的垄断、独占,也凭借最少透明和监督的"背景"和"来头",足以击败市场上的任何对手,攫取巨额的行政性垄断利润。以国家和人民的名义盗窃国家和人民,公众权益在市场表象和外壳下,通过非市场手段被私有化,加剧了资本、收入和财富向少数人的积聚和集中。

  市场竞争性稀缺资源缺少效率机制,社会公共性稀缺资源缺少公平机制,纳税人的钱被增幅遥遥领先、日益庞大的巨额行政开支大量侵吞,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占有把持、挥霍浪费,最终的结果是既丢掉了效率,也失去了公平。长此以往,人们期待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建共享、增进和谐"的目标有可能落空。因此,深化改革、反行政垄断是最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

  潜规则是分配不公的次生根源。潜规则破坏法治、扰乱公平竞争秩序,同样造成伪市场调节。即使在表面看上去市场调节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如竞争性的商品市场,通常也被不守规矩、不讲诚信、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所左右,使得不折不扣按规矩办事倒成了"例外"。其间,混水摸鱼、相互欺诈、相互猜疑、彼此试探的生意经,以及通过拉关系、托门子、找熟人、寻靠山、访背景等等防不胜防的违规操作,虚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隐形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也致使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甚至沦为潜规则玩弄的道具。伪市场导致无效率,也导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这一基础性、竞争性领域的异常混乱和真假难辨。而初次分配面目不清,收入差距缺乏市场化基础,收入二次、三次分配注定不真实、不准确,使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大行其道。因此,一定要对种种破坏制度的潜规则和灰色、黑色收入保持高度警惕。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