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G4G] BBC 西楠专栏:天堂包围生活

011年 3月 22日, 星期二 -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2:18

西楠专栏:天堂包围生活

西楠

我们谈到的"华人社区"并非指狭义的"唐人街",而是在谈广义的在英华人。

西楠,80后旅英自由撰稿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比较政治学硕士,曾任媒体记者及编辑。――编者

一对儿朋友去年初刚买了房。房屋建设的位置讨了巧:左边毗邻Canary Wharf金丝雀码头,却差那么一点儿并没真到Canary Wharf;右边则紧贴当地相对的"平价"区,治安、环境略逊一筹,于是既得了个好价钱,又能坐享灯火辉煌的繁华夜景,女主人却似不满足,噘噘嘴对我说: "这叫什么?天堂向左,我家向右。"

那意思是不是有点儿环顾四周:左面笏满床、右面陋室空堂的哭笑不得?正好比前两天和一朋友聊天,聊到英国华人社区里的一些情况,他声音里渗出一丝讥讽:"你敢相信吗?社区内外,就像两个世界。"

我们谈到的"华人社区"并非指狭义的"唐人街",而是在谈广义的在英华人。我们以散兵游勇的方式匍匐在英国的各个角落,大街上看去各自为营、表情淡漠。然而当特定事件发生,我们中总有一些人,又迅速以一种极为相近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聚拢。

比方最近英伦网推出的"华人代写论文专题"可作一例,不再赘述。还有呢?你可以翻翻手边的华文报纸,在密密麻麻的餐馆招聘广告中搜寻到"男,XX岁,觅英籍或永居身份女士为伴"一类说不清究竟是直白还是隐晦过头的"情爱"宣言。

在唐人街门庭若市的街道旁,如果看见破旧不堪或是过分萧条的门脸儿不可小觑,如同被撞者不明肇事者会不 会骤然甩出"我爸是李刚"的免死金牌,我们也无法肯定:就在那不起眼门脸儿的楼上,二楼、三楼、或是其中的任意一层,会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般摆放着利 润丰厚的盗版碟片;抑或,几分钟以前还在楼下冲你暧昧问道"小弟要烟么"的大姐会不会正在往其中某间房的活动隔板内"屯货"?

和国内的高中同学打电话聊天,她向我抱怨在一家民企打工,工资被克扣,号称是去交五险一金,实则完全是 浮云。发工资还得用现金,仅因为老板要自助偷税漏税。我在电话这头讪笑:原来英国的华人社区,有时就像国内社会的复制―― 一些华人老板不给员工交税撇开不提,甚至争取合法的带薪年假也不总那么顺理成章。英国人这边厢定出法定最低工资,部分华人老板那边厢就可以开出3.5镑/ 小时的薪水,还摆出副"爱干不干,不干自有人前仆后继等着干"的架势。

老同学再说,好歹你们吃东西放心。国内这儿"苏丹红"、"孔雀石绿"、"毛发酱油"、"皮革奶"……全成了"热词"。虽说真伪难辨,但叫人人心惶惶的效果反正是达到了。

我想起先前表弟来英国念书,甚是惊讶的问我:呀,这边的牛奶咋说哪天过期还真就那天从液体变固体?不带 缓冲的啊。嗯,这种十足的把握只在英国超市中出现。就往前两个月,家附近一中国超市里一堆食品没缘由的在打折,我买回两盒日本风味的糯米糍,拆开一看, "糯米糍"整个儿已成了"板儿转糍",扔出去能砸死一条狗。再找回包装袋才发现,已过期好几个月。

更多的事情不消写了,就像社区外面的英国人笑容可掬,社区内的我们永远一脸为生活奔波的焦虑……我不知道对英国人而言,那个被称作"华人社区"的群体是否遥远而神秘?反正就连我自己也会偶然惊觉自己的陌生,自己同胞的陌生。

和我聊起这话题的朋友来了句总结性发言:"这就叫:天堂包围地狱。"我担心太过片面的接受他的观点,搞 不好会遭雷劈。于是我鸡贼答道:没那么夸张,不过是一厢情愿想像中的"天堂"包围了生活,部分华人的生活。占有文化优势,我们只是在唐人街热闹的表象下更 加贴近了生活的真相,如同在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表象下,漫天飞舞着三姑六婆的家长里短。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