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G4G] 中欧EMBA人文讲座: 哲学与人生

人性本啥?还回归复古啊?要快乐很容易,学阿Q:幸福的老大!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via 傅佩荣的BLOG by 傅佩荣 on 10/13/10

回归孔孟老庄
----中欧EMBA人文素养系列讲座,傅佩荣教授谈哲学和人生

http://www.ceibs.edu/media_c/archive/56165.shtml 文章来源: 中欧商学院

 

在人性缺失,集体浮躁的年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安静和快乐?原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哲普大师傅佩荣教授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关键是揭开被后人层层篡改而变得”面目可憎“的儒家、道家思想,重新发现豁达、可爱充满人性的孔孟老庄,向这四位古代的先贤寻求智慧。

 

 
傅佩荣教授的精彩讲座赢得满堂喝彩

 

9月11日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石化厅,可以容纳300多人的演讲厅被挤得水泻不通,除了在校生外,还有许多已经毕业的校友带着家人前来旁听傅佩荣教授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讲座。该讲座是2010年中欧EMBA人文素养系列讲座之一,EMBA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是中欧EMBA学员最重要的人文活动。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傅教授运用西方哲学的工具重新解构了儒家、道家思想,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充满智慧和人性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傅教授的诠释下,哲学不再是象牙塔里学富五车的学者们的专利,而是我们许多普通人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利器、指南针,因而在课后引发了众多的讨论。傅教授的讲座旁证博引,既有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等西方哲学家充满思辨性的故事,也有孔孟老庄对人生的精彩体悟。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学课在傅教授的解读下,妙趣横生,掌声、笑声不断响起。

 

引子

傅教授的讲座从”什么是文化”开始。傅教授认为,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器物、制度和理念,三者缺一不可,否则谈不上文化的繁荣。第一个层次是器物,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持,包括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要有法律和社会规范,否则社会就无法维持运作。但是是否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谈得上社会健康、文化繁荣呢?未必。傅教授举了丹麦和美国的例子,丹麦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但是丹麦的自杀率非常高。美国也同样如此,有许多美国人有心理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

 

傅教授又举了颜回的例子,颜回生活很困苦,但是“一瓢饮,一箪食,虽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可见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就可以承受任何一种生活(穷困、生命威胁、天灾人祸……)。因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理念”是和器物、制度同等重要的东西。而理念的核心就是哲学。

 

接着,傅教授又向中欧的同学们形象地阐释了西方哲学的三个工具:概念、逻辑和系统。首先是概念,傅教授引用两个著名的哲学故事,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旁人辩论什么是美、什么是意义的故事,一个是西方哲学关于时间的讨论,说明我们许多“常识性”的概念是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能够自圆其说的,需要重新检讨,重新辨认的。

 

继而,傅教授又引用庄子和惠施著名的“鱼乐之辨”,来说明哲学逻辑的重要性。逻辑是系统建构的起点。最后,傅教授重点讨论了“系统”。傅教授引用笛卡尔著名的哲言“我思故我在”(原文应为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被断章取义的故事,说明系统学习、思考的重要性。强调系统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学的孔孟老庄思想都是片言只语,而且是被曲解、被篡改的,只有系统地理解,才能揭示他们真正的思想。

 

傅教授引用上述三个工具其实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有其内在的严密性、系统性、逻辑性。正因为如此,无论如何曲解、篡改,总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现代人正是运用西方的哲学工具,把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找出来,剥离出去,从而还原孔孟老庄思想的本来面目。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他本人能够读出与众不同的孔孟老庄的原因。

 

 
现场座无虚席

 

真实的孔孟老庄

孔孟  傅教授首先从甄别著名的“人之初,性本善”开始,人性本善曾经被认为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基石,因而被列为三字经之首。“无论是孔子和孟子本人都没有说过人性本善,这其实是朱熹篡改了孔孟的思想。”傅教授强调。傅教授举例,孔子曾经说过,一个人想要做君子,要有三戒,少年不好色,中年不好斗,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他说一个人一生都必须小心这三件事情。再说孟子,孟子也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很悠哉而没有受到教育就离禽兽不远了。可见无论是孔子和孟子,都对人性里面恶的一面是有所注意的,因而不可能说人性本善。

 

傅教授强调,其实孔孟真实的理念应该是人性向善,向往、并往善的方向努力。那么什么是善呢,傅教授认为,儒家所谓的善,是自己和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西方哲学曾经一度把个体抬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个性膨胀的结果就是自我和他人巨大的矛盾冲突,因而才有“他人即地狱”的感慨。

 

相反,儒家哲学非常强调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互动,这就是双方的适当关系。傅教授同时指出,适当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有好心做好事,而是根据自己的智慧去判断。譬如有朋友向你借枪,承诺后发现朋友有抑郁症,从履行诺言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借枪,但是从理性判断的角度来说,肯定不能出借。因此理性把握在建立双方适当关系的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

 

傅教授引用自己和父母多年来交流交往的故事,认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三点:内心要真诚,不斤斤计较;对方有期许,超越自身能力,需要通过沟通让对方期许和自己能力趋于一致;社会规范要遵守。他特别强调了沟通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傅教授还强调了双方关系适当性的重要性。“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感情会越来越好,好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找到一个模式让两个人稳定下来。”因此儒家说人和人之间交往,要把情感的真诚和理性的调节配合起来。

 

另外,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时,根据亲疏远近不同差别化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需要做这么多,做一个遵从儒家思想的人快乐吗?傅教授认为,做儒家的人,并不是如外人所想象的因为要遵守那么多的清规戒律,所以并不快乐。傅教授引用孔子、颜回、子路和自己的人生体悟,认为,儒家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所以很快乐。

 

除了良心、人性外,儒家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宗教信仰也很重要。孔子就非常重视斋戒,非常相信自己的天赋使命。因此他说,人性向善(虽然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达到过),不能因为这个能不能实现去考虑,而是说自我要求非做不可,为什么非做不可,因为有天命。这也许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来源。

因此,从良心规范到宗教信仰,孔孟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老庄  在下半场的讲座中,傅教授又从西方哲学的视角解剖了孔孟思想中“舍身取义”的精神根源,从而引出对道家老庄思想的重新解读。

傅教授说,我们绝大部分人遵纪守法,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隐身,让别人再也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那个遵纪守法的好人吗?柏拉图《理想国》中有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拣到了一个可以隐身的戒指,后来在国王身边谋到一个职务,并同王后合谋,杀掉国王,夺取了王位。而美国的一个调查也显示,如果可以隐形的话,80%的民众说要去抢银行。也就是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因为被别人监控着而守规矩。但是,这不是尊严,而是被压制和管制。

 

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自我选择的重要性,选择成为自己期望的自己,将被动(被规范、被监控)的人生,变成主动的选择的人生,因而影响至今。但是傅教授强调,中国儒家哲学中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舍生取义,才有了不吃嗟来之食。“儒家知道人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你在选择的一刹那做了正确的选择,那一刻就是永恒,其他的都是浪费。”正因如此,儒家是非常快乐的,因为内心非常地真诚,非常地坦荡。

很多人重视外在不重视内在,重视别人怎么讲我。道家从道的境界来看,物无贵贱,你今天无论是什么遭遇,你都不能选择时代和社会,你不能改变,你就安心接受。“我不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傅教授强调说。

 

傅教授说,道家否定比较,因为有美就有丑,有名利就有得失,有比较就有痛苦。而且这些用于衡量美丑、得失的标准也是人为设定的,经不起推敲。正如前面所述的概念错误。所以道家强调不要把人、人的标准看得太重要。老子最喜欢讲两个,一个是慈,要像母亲一样慈爱,只要任何东西我都不浪费、不糟蹋,因为他也是生命。因为慈爱,所以要以柔克刚,不要在乎一时,要注重生命长久的发展。第二个是化,要和别人同化,别人有什么期待,你就按照他的期待来。但是非常重要的是,外化而不内化,无论外在表现如何变化,内心不受干扰。而要做到内心不受干扰,贵在自知,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介绍完孔孟思想的基本内涵后,傅教授又强调了将哲学理解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说,任何学说都要真的理解,并且在自己的生命中加以实践才可以成为有力量、有活力的学说,才可以成为生命的学问。生命存在着无限可能性,千万不要限制住自己,要将学到的哲学思想用于自己的生活。

 

 

消除对孔孟老庄的误解

在提问阶段,许多中欧校友同学纷纷向傅教授发问,傅教授重点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孔孟老庄思想是被曲解的,尤其是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和朱熹的篡改,成为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思想工具,已经离孔子和孟子本人真实的想法非常遥远。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听到儒家思想中“大义灭亲”的说法,而且被当成一种正统的观念加以推崇。但是真正的儒家,孔子和孟子绝对不能随便说灭亲,出卖父母更是不可能考虑的。

 

他说真正的孔孟思想并没有传下来,传下来的是董仲舒、朱熹篡改后,最后吃人的礼教的那个儒家。另外,道家和道教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先有道教,后来才把老庄的思想引入道教。另一个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著名的“中国无哲学”的说法。傅教授认为,西方的哲学家接触中国哲学都是经过翻译的,而在黑格尔时代,这些翻译材料大部分来自传教士,并没有很好地传达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此外,也和黑格尔本人的哲学理念有关,黑格尔本人的哲学等于他的宗教,而他的宗教又是基督教的新教。站在基督教新教的立场,观察没有基督教中的上帝的中国哲学,自然是有误解的。
  
在讲座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中欧的校友同学热情地将傅教授团团围住,探讨中国哲学问题。在国学热的今天,傅教授的讲座为中欧的校友同学拨云见雾,从种种伪国学中探究真正的中国智慧,从而用于自己的生活和企业经营中。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