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G4G] 何为小报?何为大报?(日民的叫大报,日党的叫小报)

作者:方元 | 评论(0) | 标签:新闻课堂, 所见所闻, 时事观点, 随笔, 新闻, 媒体, 香港

从这里的版面设置网友构成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出发,我决定改弦更张,把这里作为自己的自留地小菜园了,不搞寻找孔子的单一化种植模式了。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作者:方元 | 评论(0) | 标签:新闻课堂, 所见所闻, 时事观点, 随笔, 新闻, 媒体, 香港

从这里的版面设置网友构成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出发,我决定改弦更张,把这里作为自己的自留地小菜园了,不搞寻找孔子的单一化种植模式了。

我故意把上回的新闻课堂投名状的标题做了改动,突出了"小报记者",但似乎弄巧成拙,反而没有人搭理俺了,只有那位似乎来自广东佛山的老同志陈基和我打了个招呼,对我等这样这辈子都可能消除不了"虚荣一闪念"的人来说,看到几百人次点击,却只有一人评论,实在有些郁闷。原以为闾丘老师的同学们,身在香港学新闻,却会不可避免地在现时和将来做内地新闻,我认为这样难免隔靴搔痒,因为你不在现场,也对大陆的基层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原以为他们看到我这个"乡下人",会来进行"城乡交流"的,但结果很失算。呜呼,这是我加入新闻课堂的初衷啊:)

是因为"小报记者"这四个字吗?

我对香港的情况不了解,只大略知道一些,尤其是听朋友毛茸茸讲过一些,印象中似乎在香港,以市民趣味为旨归的所谓小报反而成了大报,影响力巨大,而另一些大陆人认为的大报,比如中资的《大公报》、《文汇报》、包括原来在文人中颇有市场的《明报》、《信报》现在反而发行量很低,是这样吗?哪位同学、达人可以告我你们自己实际的观感和体会?

在新闻出版方面,我知道香港实行的备案制,和内地的审批制不同,这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我本人曾亲历一件事:一个骗子在香港注册了一个报纸,到我的家乡蒙主了地方领导,拿出20万元做广告,但内容,甚至是版面设计都要我们这里找人搞好,后此事落实到某部门,改部领导和我相熟,托我按照其样报进行版面设计,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是在"画版纸"设计,为此,还在宾馆里给我开了个房间。乖乖,那样报,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份正规新闻纸,不仅内容东拼西凑,版式也毫无风格可言,一看就知道是外行干的,文字错误更是多到甚至报社地址里把香港著名的大街都印错了,我看到"协办单位"里有新华社香港分社,就好奇地通过宾馆电话打过去,答案自然是"根本没有此事,我们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份报纸"。我如实告诉部门领导,他说,书记市长都见过人家总编了,财政也拨款了,咱管这个闲事干啥……(这份报纸我还保留着一份,我分析这个所谓报纸是找到"猎物"后才会出版一期,但不清楚香港那里对这种行为有无监管?)

我本人北漂前在一家所谓"地市级"报社。从业14年中分别做过党报、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编辑记者,从所谓级别上讲,在过县报、地市报、省级报社,(来京以后,又在两家行业杂志里做过)基本上这就是俺的新闻履历,呵呵。如果在有的场合,大概还得加上获奖情况,恩,俺得过市级、省级、国家级新闻奖,有证书和作品为证啊:)不过,熟悉内地新闻评奖情况的都知道,实际上这些奖项都是资历、平衡等非作品因素、非新闻价值占大比例的活动。比如说,你几时见过影响颇大的《南方周末》的那些经典报道和评论得过全国大奖了?

以我粗浅的了解,美国也有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之分,比如我看过新华出版社翻译的《美国普利策奖内幕》,其中一部分内容算是普利策的传记,看起来他在报业方面攻城略地也是"先地方后中央"的。

我国当然其实也可以这么分。但是其实和他们不同。我们的国情和体制,决定了报纸作为喉舌,当然也是分级的,而且是按照党委加政府的序列来分的,比如说,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的机关报,南方日报就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就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这就是所谓三级党报的架构,再往下,县区里实际大都还办有报纸,也是同级党委机关报,一般和县委通讯组或者现在叫新闻中心是一套人马几块牌子而已,当然也有分出来"独立"的。基本上,可以想象县报的版面和内容,基本上千报一面——在报道重大活动,比如最高领导人去世或者全国两会时,从中央大报到省报到市报到县报,别说内容了,就是版面也是一摸一样的。

县报一般在内容和版式上完全克隆上级党报,而报道范围完全围绕同级党委中心工作,这样它的"不可读性"之强,其浪费纸张制造文字垃圾的程度就是很强的。而且这个报纸往往在单位征订和广告资源方面,实际上"侵犯"了上级党报的利益,所以在内地历次报刊整顿中,是整顿重点之一,现在,除了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县、区、县级市外,全国的县级报纸大都没有刊号,只在省内注册一个内部刊号,或者叫内部资料准印证。按照现行法规是不允许公开征订和发布广告内容以牟利的。但是实际上,我可以和你打赌,99%的现存县级报纸都违规,剩下1%的也肯定在做变相广告。关键是它只在县级行政区域内发行,人家的地盘当然人家可以做主啊,这就好比县委书记一般在本县内完全可以说一不二一样,是真的,不是吹的。

有一例,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北京市通州区报的一位大概是合同制的摄影记者,因为拍摄的当地领导在会议上读报告的镜头是低头的,影响了领导的形象,改记者因此被解除合同……

其实甚至县级以下,在富裕的乡镇里很多也办有报纸,不提也罢。

除了党委,各级政府大都也办有报纸,比如《经济日报》就曾是国务院的机关报,下面的省级政府过去也大都办有《某某经济日报》。最近几年,此类报纸在当今蜂拥而起的市场化的财经报刊冲击之下,除在政府机关外已经很少看到。此外,还有其他各部门各行业办的报纸,也是按照行政级别从中央到地方分布的。

……

当然,这些都只是常识。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缺乏常识,不是缺这方面的常识,就是缺那方面的常识,难道不是吗?

拉杂谈,再谈两件事。

一是在这种行政级别主导下的报纸分布,从高一级的报纸"下乡"来的记者,自然有所谓"见官大一级"的传统。举例说,我曾所在的地市报的退休老总,最喜欢和年轻记者谈的,就是他如何因为自己的风度和学识,当然还有歌颂性报道,引起某某县委书记的重视,从而和书记建立了如何铁的关系——这种骄傲和自豪,在我走过的报社中,实在是屡见不鲜。我觉得这也是种"中国特色的记者的骄傲和自豪"。

二是因为分属不同的党委,比如市报和省报有时候会在具体问题上起争论,只要这件事上级党委的领导没有干预,就会出现"报纸打架"的情况,也许这在外国很常见,但是在我们强调思想认识统一的国情下,就显得很有意思。我曾在的报社就有过这事,而且是早在80年代,为此,我们当时的老总亲自写了好几篇文章,其中针对省报报道里说"当地小报如何如何",连篇累牍地介绍"何为小报?何为大报?"认为我报和省报是平等的,并举了《新民晚报》的例子来论证,可可。后来在90年代还出现过一次,一个"民营企业家"获罪,省报记者报道是冤案,我报坚持报道说该人罪有应得……

是啊,何为小报?何为大报?

这个问题可以牵扯到很多方面,比如时代背景,比如报纸的内容和导向,比如报纸的版面大小和设计,比如报纸背后的背景,等等。

总而言之,在党报及其代表的行政级别一统中国的大形势下,很多虽也出自党报报业集团,但肩负着为大报开拓市场和影响等任务的子报,大都以市场化的路线赢得市场,有些,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报格"和追求。比如南周,其实原本是是全国的省级党报周末版里的一种而已,但现在,没有人怀疑,它已经是一张全国性的大报。反过来,北京很多"国字头"的所谓中央大报,现在的发行量、广告收入、影响力已经跌落到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地步……

先扯到这里,抛砖引玉,希望有同学同道交流才好。

方元的最新更新:
  • 新闻课堂投名状:"小报记者"缘何北漂? / 2009-07-09 18:21 / 评论数(2)
  • 我为什么要开"寻找孔子专卖店"? / 2009-07-07 23:33 / 评论数(0)
  • 孔子今年2560岁了 / 2009-07-07 23:33 / 评论数(3)
  • 为寻找孔子,我在旅游卫视录像 / 2009-07-07 23:33 / 评论数(0)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