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G4G]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http://keusa.blog.163.com/blog/static/5933782008101352729718/

 
 

参考消息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8-11-18 通过 河蟹上岸 作者:河蟹上岸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这是一张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照片,照片的名字叫《上访者》。

很早以前我就见过这张照片,这个周末有幸能够在北京798艺术区看到照片的原作。为什么这样一张30多年前的照片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是因为从照片的形象的表现和内在的意义都深深的打下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烙印,而且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行进的步伐。一个老人,一件破烂的棉袄,几枚领袖纪念章,这种形象在当今社会再也不会出现了。可"上访者"这个内容还在中国存在着,延续着。

中国史上最有名的信访办主任包拯不在了,当年被拦轿喊冤的状况没有了,但是历史留下来了很多很多的信访办,留下了很多很多的上访者。这是中国从过去的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遗产。原因:中国从古到今就没有健全的法制,就没有缺少执行法律和制度的公正性,从近来的毒食品到假产品,再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成员、中国最大的大法官之一黄松有的人品,说明,中国的"信访办"还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存下来,中国的"上访者"还会持持续续往上走来。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所谓上访者,也就是不服地方司法和执法机关的审判和执法结果,以及地方官员的非法行政,在当地告状无门的情况下,往上一级的机关告状,上告到县、市、省,直至到北京中央政府的工农商学官,当然大部分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中国政府部门为了应付这些不服原始判决裁定而上告的人,为了倾听下层百姓不满的心声,成立了各级的"信访办"。这个"信访办"要翻成英文还真难翻译,因为国外没有这个机构。在国外也有不服原始判决和裁定的人和事,在那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通过法院系统,按照司法程序来解决。看看黄松有大法官的德性,中国谁还信任法院?!

偶尔看到一篇文章这样写着:

上访者抱著一种拦路告状的伸冤心态,从地方前往首都北京的信访局。上访的年期可能长达二十年以上,他们往往倾家荡产、身有残疾,且抱有沉痛的冤情,伸冤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们向国家机构孤注一掷的抱以最后希望,但往往令他们死于非命、绝望至底的,就是国家。 2004年,中国国家信访局局长说上访案件达一千万宗,上访人次每年超过五十万人次,但真实的数字估计为公布数字的两到三倍,亦即每年有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人次上访,二千万到三千万宗上访案件。由官方公布的上访成功的比率是百份之零点二,也就是说,每一千个个案里,才有两个成功案例。 政法大学的学者萧瀚的评论说,当代中国的上访之所以规模巨大、人数众多,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三权分立的宪政框架没有确立,司法既受制于非司法的政治权力垄断者的制肘,消解了制度原本可能具备的支援和监督力量,社会又欠缺监督力量,公民权益无法保障。也不应要求凌迟司法权的政治权威去实现正义,这样只会无限地增加诉讼成本,萧瀚痛心地说,个别官员不能超越制度结构,就像人不能揪著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这话亦即卢跃刚所说的"不要相信什么青天大老爷,没有什么青天大老爷"。

 这张《上访者》照片的作者叫李晓斌,拍摄于1977年11月,当时他才22岁。现在这张照片的原作限量印制18张,每张价格40万人民币。

 

 

  下面是《上访者》在艺术画廊里,在商品市场中,在美女的身边,在老外的眼中,在年轻人的心里的情景。 

 

在艺术画廊里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在商品市场中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在美女的身边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在老外的眼中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在年轻人的心里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高达400000的标价

一张极有震撼力的照片:上访者 - 河蟹上岸 - 河蟹上岸 

 

 

 

《上访者》作者谈拍摄经历

  

       这幅照片拍摄于1977年11月。我是骑着自行车在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的路上与"上访者"相遇的。

  当这个形象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立刻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激动和紧张,只觉得胸口和太阳穴咚咚直跳,手在微微颤抖。

  我赶快把车骑到他前面约50米处,站在一棵大树后,准备好相机。一俟他进入取景框,我连续按了三次快门。

  当时我使用的是海鸥DF相机,光圈开到最大一档,曝光时间1/125秒。相机上配的是向别人借来的莱卡150mm镜头,经改制卡口适用于海鸥相机。相机里装的ISO 64柯达彩色反转片是朋友的馈赠。"

  "第三张拍完,我骑上车掉头就跑。

  因为我已察觉到附近的行人对我拍这种形象流露出不理解的眼光。

  当时若因此被没收相机或强迫将胶卷曝光,是算不上奇闻的。我一边骑车,一边回头看有没有人跟着。

  为防止意外,我绕了一大圈,确信平安无事,才回到就离拍摄地点不远的家里。冲胶卷时,我也顾虑重重。找私人冲,怕效果不好;送出去冲,又怕冲出来后被没收。

  我犹豫再三,只好先藏起来。直到1978年2月,我才把它送到中国图片社冲洗。取卷时,我非常紧张,甚至事先就设想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遇到任何麻烦就取到了照片。

  当时有朋友预言《上访者》能在20年后发表就算不错,但是9年后这幅作品就得以公开发表。

 

                            这是一张震撼了一个时代

                                                            使一个民族反思的照片

 

来源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