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G4G] 东方愚:那些消逝的企业思想家

牛根生倔强地以为,中国惩治制度的缺失,加上民众向来的健忘症,毒牛奶事件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用自己的商业思想埋葬了自己,留给人们的是愤怒和叹息。

后记:
这些消逝中的企业思想家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思想家群体的形成仍然路途艰难。当然,思想可远可近,可小可大,但企业至少应做到实至名归。

 
 

参考消息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8-11-19 通过 南方人物周刊的官方博客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

有些企业家用自己的商业思想埋葬了自己,留给人们的是叹息

 

/东方愚                               

 

写作此文之前,我正在东莞和深圳与一些私企老板们交流,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最欣赏的中国企业思想家是谁?

大家一下子沉默了。过了五秒钟,有一位老板反问道:"中国有企业思想家吗?"

这个疑问到今天还触动着我 :实际上,我在写作《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时,就间或在琢磨这一命题,究竟符合什么样标准的企业家,才能被称为"企业思想家"?我笔下数十位活生生的人物,究竟有多少可以被冠以这一称号呢?

中国的企业思想家群体正在形成之中,然而也有一些具有思想性的企业家正在消逝——商业土壤尚不规范、肥沃,"思想"二字也就显得单薄、务虚,有时甚至有些冒险。换言之,在当下这种混沌的政经语境下,人们竞相追捧过或正在追捧的所谓企业思想家,往往只属于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

牟式思维

牟其中曾是中国企业史上的风云人物。2008619日,他在狱中度过了自己的67岁生日,这是他在狱中的第10个年头。

199917日,南德经济集团董事长牟其中坐着黑色奥迪去南德公司上班途中被布控的北京、武汉两地警察抓获。一个月后,牟其中被批准逮捕,罪名是信用证诈骗——假进口、真骗汇,金额逾6亿元。

牟其中似乎从一生下来就是个商人。1974年,33岁的牟其中与人合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长文,核心观点之一是:"中国的前途在于在共产党领导之下,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建立起商品生产的经济体系。"

如果说什么叫"思想"的话,这一超前且大胆的想法不能不令人惊叹。后来便是众所周知的牟其中先后两次入狱、出狱,1999年是牟其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入狱。入狱后不久,他甚至还撰写《毛遂自荐,狱中请缨》一文,建议中央派人到南德进行"后续的实验",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吸引管理智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曾在牟其中入狱前与其有过近距离接触,刘东华后来称:"这个人与一般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思维超前,实际上他是在生产思想而非生产别的东西。"  

可以说,牟其中是位成功的思想家,同时也是失败的企业家。由于与现实的制度不相容,运作航母、根治陕北沙漠化、将喜马拉雅山炸个缺口引入印度洋暖湿气流等天马行空的牟式思维,悉数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悲情音符。

这种悲情并不属于牟其中一个人。其实直到今天,这一"定律"仍然适用:你不能毫无收敛地走得太快,否则你可能因此而带上脚镣。

严氏寓言

曾当过高中语文老师的江苏商人严介和,在中国商业史上同样写下过一纸悲情。

1995年严介和成立太平洋建设工程公司,以BTBuild-transfer)模式大行其道,即先从政府拿单,以政府信誉向银行作担保,然后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启动项目。7年后,仅2002年一年间,严介和在江苏省内通过承接近18亿元的企业负债,一举收购27家国企的股权,还顺利获得60亿元的基建大单。

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严介和彼时称太平洋集团是一家"私有共用、私营共有,权力公众化、资产社会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国企"。一处细节是,为保证订单充足,严介和当时大量聘请各地前政府官员任职太平洋。

2005年,严介和的"太平洋系"发展到巅峰,这一年年初他手里握有的项目订单超过2500亿元,一次他接受笔者采访时信誓旦旦称"到2008年还会翻一番"。

这一年,他成为了胡润百富榜的"榜眼",然而却招致众银行逼债。令华夏银行大跌眼镜的是,给太平洋偿贷延期后,超级富豪严介和竟然连每季度100多万元的利息都无法按时支付。

遭遇银行"围攻"的严介和向江苏政府提交了一份请求援救的报告,然而,江苏省政府不久发现严介和试图将太平洋集团的"大脑"迁至上海,这令其非常恼火。严介和由原来的"共有"、"共用"变成孤军奋战,最后迫不得已,又迁回了南京。

曾辉煌无比、前呼后拥的严介和终于发现,他离孤独从来只有半步之遥。尽管这种孤独感的诞生与其疯狂扩张的脾性有关,但从另一个层面,也等于宣告严介和以前津津乐道"与政府结盟"之商业模式不堪一击。

严介和常出口成章,不少人觉得他很有"思想",在与政府联姻最默契最畅快的时候,他一度以独到的商业思想颇为自得。事实上,在刀尖上舞蹈,所谓的"思想"往往是镜花水月。严介和在淡出太平洋后对自己下的调侃式评语令人深省:"清明节祭祖时我在坟上说:列祖列宗们,你们放心吧,我又回来了。我终于走出了异常,超越了超常,回归了正常。"

王氏神话

与牟其中、严介和的"思想"因为时代特征或政商关系而遭到掣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公认为当今中国杰出企业思想家的王石等,由于受到传媒过度热捧和渲染,已经或正在被符号化、脸谱化。

1998年年初受到时任国家总理的朱基接见开始,王石成为中国企业界一颗明星,加上他攀珠峰、拍广告等个性之举,这位房地产界大腕,逐渐被神话。不少企业掌门人纷纷到万科拜访、取经,却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传媒对王石的报道,不少如盲人摸象;网民对王石的评价,常从一个符号变为另一个符号。

比如2003年,顺驰地产原掌门人孙宏斌提出要在2004年将销售额做到100亿时,王石直陈孙宏斌违背了规律,定会九死一生。2004年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再次宣称顺驰目标定会实现时,王石仍是黑脸相对:"睁着眼睛说瞎话,你这是吹牛!"

2005年底顺驰资金链断裂、孙宏斌成为悲情英雄时,"吹牛"这个词被许多房地产界人士及大众传媒不断传播、引用,他们大夸王石的先见之明,大赞万科的稳扎稳打;而对孙宏斌,大有一副"痛打落水狗"的姿势。这种姿势显然缺乏理性。

成熟商人之间,不会因为激烈的业务争议而伤及感情,不会因为意气用事而大动干戈。"王孙之争"只是地产企业发展模式之争、对机会主义心态的不同看法之争,无关乎道德。然而不少传媒避重就轻,大炒特炒,硬是把一起非常有价值的商业事件做成了八卦新闻。

思想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企业思想家不是摆设品,一种睿智的商业理念或思想传递到另一方、,切忌被拿来雾里看花,不从微观角度进行务实而客观地解构、学习。而对于企业家本人来说,被符号化,其实正是被刻板化、被道德化的开始,同样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牛式笑谈

牛根生简直是史上最具"幽默精神"的一位中国企业家。

三聚氰胺事件后,牛根生一直以来宣扬的蒙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显得是那么地造作、虚伪。颇具讽刺意味的,莫过于这个时候牛根生还振振有词,称自己很委屈。

更滑稽的还在后头——10月底,牛根生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与他同在长江商学院镀金的一些企业家,吁请他们援救蒙牛,以防被外资"恶意收购"。牛根生一副哭腔写道:"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个时候还以"民族品牌"自居,牛根生可谓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

一位视牛根生为自己偶像的民企老板,曾熟读《蒙牛内幕》一书,而且他将牛根生不同场合说过的经典之辞、思想之语都摘录了下来,视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前不久,我见到这位老板,一见面他就骂自己:"你说我有多蠢!"

尽管不可否认牛根生的经营才能,但他在社会责任这一科目的"考试"中,却得了个负分,这一点无疑是最致命的。

牛根生倔强地以为,中国惩治制度的缺失,加上民众向来的健忘症,毒牛奶事件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用自己的商业思想埋葬了自己,留给人们的是愤怒和叹息。

后记

这些消逝中的企业思想家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思想家群体的形成仍然路途艰难。当然,思想可远可近,可小可大,但企业至少应做到实至名归。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