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G4G] 一些思絮:交流及其他 / 萧瀚

2. 人类所需要的交流无处不在,父母子女需要交流,夫妻需要交流,亲戚朋友需要交流,政府和人民需要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工作中的领导与员工需要交流,陌生人之间发生各种关系也需要交流,就是仇人之间也需要交流,交流无所不需。



3. 美国去年的奥奖电影《通天塔》,是一部关于交流的杰出作品,没看过的朋友,我向你们推荐。

 
 

参考消息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8-11-24 通过 追遠堂 作者:萧瀚

Paul Gauguin. Les Parau Parau (Conversation).

1891. Oil on canvas

 

一些思絮:交流及其他

 

萧瀚

 

1.  商业是一种货物交流,以此促成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欲望,只要不过分,它就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

 

2.  人类所需要的交流无处不在,父母子女需要交流,夫妻需要交流,亲戚朋友需要交流,政府和人民需要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交流,工作中的领导与员工需要交流,陌生人之间发生各种关系也需要交流,就是仇人之间也需要交流,交流无所不需。

 

3.  美国去年的奥奖电影《通天塔》,是一部关于交流的杰出作品,没看过的朋友,我向你们推荐。

 

4.  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民主的具体程序是一种关于交流的规则,其目的是让人们经过沟通以后,获得相互的了解和理解,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尽量少的出现,以及出现之后也能尽可能地良性解决。

 

5.  中国社会的大量问题都源于交流不畅,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上来说,人民渴望交流,但政府不肯乃至人为地堵塞交流渠道——剥夺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为堵塞交流最极端的做法。

 

6.  交流需要平等性,需要耐心,需要倾听,需要善意,需要对交流对方的尊重,尤其需要对自己行为边界的自律,而权力的特征是只要没有约束就为所欲为,妄自尊大,缺乏对他者的尊重和基本的平等精神,因此,权力具有不愿意交流的特征,这是它的天性。

 

7.  人们往往会由于傲慢与偏见而拒绝交流,而这种拒绝交流的姿态正是千千万万误解、仇恨甚至惨剧的策源地。

 

8.  交流看上去仿佛仅仅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但它常常是决定性的工具——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  交流不是万能的,正如善意不是万能的。交流的可能决定于交流者双方,如果缺了一方,或者一方有太多阻碍交流的言行往往会导致交流的不可能。

 

10.  无论是公共交流,还是私人交流,都需要一些基本交流准则,否则交流是不可能的。

 

11.  在政府与人民的交流过程中,由于政府是拥有公权力的强势一方,因此,交流准则上得倾斜保护人民质疑政府的权利,也就是在信息受限的情况下,人民对于政府有恶意推定的权利。

 

12.  在不涉及公权力的社会性交流领域,交流者之间具有平等的交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交流规则中至少应该保证盛洪先生所说的两条金规则:"不对对方作诛心之论,不在智力上贬低交流者。"换个说法也就是需要善意推定而不是把别人当坏蛋;需要平等智力假设,而不是把别人当白痴。

 

13.  不作诛心之论,就是对参与交流者不进行道德怀疑和谴责,就事论事,不对交流者作人格否定的评价。

 

14.  不在智力上贬低交流者,就是假定参与交流者对一些基本事实是有共识的,在涉及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要求的领域,还需要有基本的专业常识。

 

15.  既然上述两条金规则是原则,那么是原则,就会有例外,但是这种例外情况是需要甄别与界定的。例如,当政府杀害无辜公民之后,有普通公民说就该杀,这时候,对这样的言论进行谴责的时候,就可以涉及对言论者的道德质疑、人格质疑。

 

16.  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基本概念,如果交流者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见解明显脱离人们的重叠共识,自说自话,那么当这种言论出现的时候,其他的交流者就可以质疑其言论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准。

 

17.  公共领域大量的交流障碍往往来自于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展开真正的交流,交流者只要有一方破坏基本的交流准则,就可能导致交流的不可能。当你为司法是不是应该独立而发表意见的时候,立刻有人质疑你可能是个坏蛋,你说这交流还怎么可能?

 

18.  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交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用道德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民族迄今为止苛酷的道德主义评价体系却不停地在塑造三聚氰胺。

 

19.  当前公共领域的交流中,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是,在身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事件之中的人们,无论他们做什么,首先遭到的质疑是"他是不是想出名?""他是不是喜欢出风头?""他是伪君子!""他真矫情!""他真会煽情!""他在作秀"……诸如此类,这些邪恶的词汇确实所向披靡——没有人能够经受这种简直是来自上帝的质疑。

 

20.  当人们对行为者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交流怎么还可能呢?谁能论证别人是做秀还不是做秀,这是能靠辩论搞清楚的吗?这是人心理上的现象,适合小说创作,适合人自省,却不适合在公共领域用以评判他人——除非一个人自我剖白是做秀,别人怎么能认定?

 

21.  这种动辄诉诸人心理的谴责方式一旦成为交流常态,交流就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在这一泥潭里脱身,它败坏了公共议论,导致交流的彻底不可能。这种道德主义的批判模式远比口出脏话的谩骂更能摧残交流,除了直接的暴力,这种语言暴力是交流最大的敌人。

 

22.  在私人交流领域,例如父母子女、夫妻、朋友之间,一切亲密关系之间的交流最需要的是彼此的信任。有些夫妻之间常常为了其中一方是不是有外遇吵架,最常见的是其中一方一天到晚疑神疑鬼,听风就是雨,见女就是蜜,见男就是姘,这样就会导致交流的彻底不可能,失去了基本信任,也就失去了交流的可能——这往往也就导致了最后连婚姻也完蛋了。

 

23.  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常常出问题是因为父母常常误以为自己最知道孩子的需要,而实际上未必如此,如果不肯跟子女交流,根本不知道子女需要什么,就发号施令,矛盾就不可避免。

 

24.  谈过恋愛的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个普遍规律,恋人之间的吵架常常是因为女人喜欢诉诸感情,诉诸道德主义的上纲上线,而男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却百口莫辩。于是鸡和鸭的对话就导致了女人感到受伤,男人觉得女人不讲理。这种情况,我看男人沉默就行了——虽然这确实太TMD难了。

 

25.  朋友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如果有了别扭,非要捂着不肯说,然后以疑人偷斧的态度对待对方,那么交流也就到此为止,随后友情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罗永浩说"彪悍的人生不解释"——不知道彪悍的人生是不是不交流(虽然跟那些于你的生命不重要的人确实不必解释),如果是的话,我的人生不需要彪悍。

 

26.  事实上,一般而言,只要不是直接面对公权力,一般情形下,如果遇到需要交流的情况,总以信任和善意推定为交流的基础,一旦出现具体事实证明对方不善或者显然有欺诈之嫌,这时才可以为了防止损失而停止后续的善意推定——因为对方破坏了后续善意推定的前提。如果需要继续交流,就应该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或者感觉无法交流,那也可以停止交流。

 

27.  善意促成善意,恶意也促成恶意;善带来善,恶带来恶。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无数善意促成善意的例子,有时候哪怕是遇到了对方率先的恶意,只要我不计较,以善意对待,对方也会立刻改变态度。所有这些亲身经历都告诉我一条基本法则,你对人善意,人也会对你善意,古人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诚不虚也。不过这句话似乎可以改为"我敬你一尺,你随意!"——尊重对方的自由,就会得到对方尊重你的自由。

 

28.  交流不仅仅是信息沟通的需要,更是感情慰籍的需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情冷淡,而中国人又是一个有着注重亲情传统的民族,良好的交流将会成为许多人感到温暖的重要来源,就如面对冰冷的面孔意味着交流的不畅,而微笑的面庞却预示着沟通的可能——即使在饭馆里明知那些笑容上飘着钱花,依然可以相信她们的善意。

 

29.  愛和交流是互为因果的,缺乏愛必然缺乏交流,缺乏交流也必然缺乏愛。虽然拥有博大愛心的人们,如圣方济各,如特丽莎修女,即使缺乏与他们愛着的人们的交流,他们依然会因为愛而义无返顾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他们因愛而与人交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愛和交流是互为因果的——既可能因愛而交流,也可能因交流而愛。

 

30.  当前中国社会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戾气,其中一条就是与陌生人为敌的心态太重,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信任,不能善意对待。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人际网络之中,交流就不可或缺,为了交流的顺利,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敌意,何妨对谁都善意一点呢?

 

                                              2008年11月24日於追遠堂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