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G4G] Re: [G2G] 《报告文学》真的很冤? - 新华网

"报告文学"这一名词早该取消了

作者:魏英杰 | 评论(2) | 标签:报告文学

11 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级刊物'公开卖稿,千字千元明码标价"一事,我第一反应是有些纳闷。不是因为被曝光的《报告文学》杂志行为有多恶劣, 而是好奇这家报纸怎么突然关注起"有偿发稿"现象来。这种事情在行业内岂非公开的秘密?那些核心期刊卖版面,岂不是经常发生的交易?

当然, 我得承认这么想是不对的。作为明令禁止的违法交易,对有偿新闻、有偿发稿这类丑恶现象就该予以坚决曝光,而且什么时候揭露都不为迟。那么,报社花这么大篇 幅来报道此事,不正表明了一种绝不妥协的态度吗?或许,也正因为持这种见惯不惯的态度,杂志执行主编接受采访时居然面不改色:"你们中青报也了解这个情 况,我们是同行嘛,你说哪家媒体没有这种?"可惜的是,潜规则终究上不了台面,更不用说想公然地变身为"显规则"了。这位负责人"吃亏"就在这里。

不 过有一点,称《报告文学》杂志为"国家级刊物"并不准确。这本杂志创刊于2000年(和此前另一本同名刊物并无直接关系),其前身为湖北《当代作家》(一 说《当代文学》)杂志,隶属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社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参与编辑该刊,杂志办公地点迁至北京。但至今相关介绍上,仍写着主 管部门为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可见这本杂志并非什么"国家级刊物",由此也就难以享受相应"待遇"。

《报告文学》今日的沦落并非偶然。这类杂志本就没啥名气(有谁听说过吗),发行量又少得可怜,也很难得到什么财政支持,虽挂了个主办单位,能自谋出路就不错了。而杂志唯独不缺的本钱就是版面,所以一旦遭遇经济困难,它很难抵抗得住金钱的诱惑。

杂 志此前发生过一起风波。2004年5月,来自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杂志主编李炳银愤而提出辞职,原因是双方办刊理念发生分歧。据报道,李炳银坚持办一份庄 重、严肃、高品味的文学杂志,而"出版社追求的是利润"。 当时李炳银还拿出该出版社出的另一本《报告文学》(下半月刊),封面出现《形形色色的变态杀手》、《省委书记情迷发廊妹》等要目,----因此李炳银直斥杂志 为"地方小刊"。(据2004年5月11日《中国青年报》)很有可能,这场风波直接导致了杂志的转向,从此踏上"版面经营"之路。

《报告文 学》还有一处致命伤,决定了它可能的宿命。这是"报告文学"作为文学体裁的先天缺陷。你看,说报告文学是新闻可它却具有文学性,说是文学呢却又要求作品的 人物、事件等要素必须真实,具有新闻的特点。文学可以虚构,新闻却不容想象,一对矛盾集于一身,自然容易招致非议。报告文学的提法也不科学,你说文学还要 "报告",向谁"报告",谁来"报告"?还有,从发展历程来看,报告文学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或为主义服务,或为政策服务,因而到了发展"市 场经济"的今天,也就难免为那些企业老总及个别官员本人服务。

报告文学真正的称呼应为纪实文学,可依我看它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度。手头正好有 一部普利策得奖著作《日本帝国的衰亡》,算得上正儿八经的纪实文学。这本书的《前言》有一段话,我特意抄录过:"书中的对话并非虚构。这些对话出自许许多 多的谈话记录、档案材料、速记记录和当事人的回忆。"在一种极其震撼的心境下,我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大概只有中国的报告文学家们,才能理解个中的巨大 困难----因为哪怕要从中国报告文学作品中找出几段真实的对话,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这正是当下中国报告文学所处的尴尬状况。

如此来看,这本"全国唯一一份报告文学期刊"沦为软文阵地,岂非偶然?说实话,换别人来主持杂志,心里可能也会想:既然作者投来的多为"歌德文学",为什么钱要让别人赚?所以在我看来,现在根本不仅是依法查处这份违规刊物的问题,而是这样一本杂志值不值得继续存在的问题。

著 名作家袁鹰2002年夏天写过信给当时《报告文学》的主编李炳银,信中写道:"这些年来,看多了那些假、大、空,'注水肉'式的变相广告式的,或是有偿新 闻式的伪'报告文学',常常为之气沮......我一直以为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魂"、"真"、"文"3个字。"既然今日报告文学的"魂"与"真"俱无,仅存"文 过饰非"一端,不如终结其历史使命----至少从"肉体"上消灭"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给它换张新脸,使之浴火重生。

我甚至认为,那些多少和 《报告文学》境遇相似的纯文学杂志,也该大部分"下岗"。这些纯文学杂志徒有刊号,体制又不养活而让其自寻生路。于是乎,杂志要么靠一帮没有任何市场生存 能力的作家、形同文化乞丐般苦力支撑;要么任由某些人拿着刊号、版面资源上下起手,大搞文学权力和金钱交易。这样的话,还不如保留一两家大型纯文学杂志, 让体制内(特别是不会上网的)作家有个念想,其余的则不妨开放给市场甚或直接关闭。

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就算是为了节约纸张,纯文学杂志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2008年11月20日



2008/11/21 参考消息 <go2group@gmail.com>
看新闻,既怕一惊一乍,又怕不一惊一乍。 12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一则"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明码标价收费发稿"的报道,就让我感觉很惊很咋。报道中提到的执行主编,也是我相识近20年的老朋友。老朋友一不小心成了"新闻人物",让我无端生出许多感慨。

 
 

参考消息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和讯网

《报告文学》真的很冤?
新华网 - 27分钟前
看新闻,既怕一惊一乍,又怕不一惊一乍。 12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一则"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明码标价收费发稿"的报道,就让我感觉很惊很咋。报道中提到的执行主编,也是我相识近20年的老朋友。老朋友一不小心成了"新闻人物",让我无端生出许多感慨。 ...
文学刊物明码标价出卖了谁? 山东新闻网
威伯:报告文学卖版面杂志管理应分类 凤凰网
上海青年报 - 北青网 - 新华网
65条相关资讯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您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墙内请用谷歌阅读器订阅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没有评论: